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过去几年,世界格局高速变化,全球经济跌宕起伏,每一次外部冲击、政策调整、技术突破都容易被即时放大为市场情绪。信息量暴增、噪音更多、判断更难。在这样的环境里,财经媒体正在经历角色的重估——它不再只是新闻内容的分发者,而被推向一个更高的职能:如何在复杂信号中建立秩序、为市场提供可信的判断。
2025年11月12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国新媒体大会财经传媒论坛,为行业探索提供了更明确的坐标。论坛以“创新、变革、共赢”为主题,来自经济学界、主流媒体与头部财经自媒体的从业者达成一个共识:财经传媒的角色不能再停留于“传播通道”,而需升级为兼具专业性与公信力的“预期管理者”。
会上,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宣布成立财经分会,这一协作平台的落地,意味着财经内容创作者将获得更系统的专业培训、行业规范与资源支持,也标志着中国财经新媒体从分散探索迈向协同发展,共同为“稳预期、强信心、筑同心”注入传媒力量,在时代变革中寻找破局与新生。
百年变局下,财经媒体的新使命
在全球格局加速演变、技术浪潮持续涌动的当下,“变化”成为时代底色。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时指出,当前经济正面临地缘冲突加剧、贸易秩序受冲击、增长动能不足等多重挑战,这些因素共同推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媒体生态也在被技术深刻重塑。社交平台普及、人工智能深入内容生产与分发,信息传播方式与用户接收路径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历史性发展与数字化平台的迭代,造就了内容丰富的自媒体生态,催生了众多意见领袖,但也带来大量“自传播”现象——内容专业度不足,甚至存在事实错误,误导受众。
换言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噪音”也在成倍放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期管理”的重要性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预期,本质上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直接影响其投资、消费等关键决策。稳定、积极的预期能带动企业扩张与市场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引发收缩与下行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在演讲中强调,宏观经济治理不仅要关注供需调整,更要强化对预期的管理与引导,以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的互促。
他指出,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来自多个层面: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预期经济”,运行不仅依赖客观条件,也受主观判断影响;国际力量对比调整与全球化进程曲折,使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预期冲击管理成为治理难点;第三,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物质向精神扩展,非经济因素对公众认知的影响愈加显著,预期成为更敏感变量;第四,经济体量扩大与结构复杂化,也进一步放大了预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多发达经济体,已普遍构建政策吹风会、央行沟通机制等系统化预期管理工具。
高培勇呼吁,经济宣传工作要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以更专业、更负责的方式强化预期管理,助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秦朔则从媒体实践角度补充,预期管理不能落入“报喜不报忧”的误区。过度强调积极面而回避挑战,会造成媒体叙事与公众体验的脱节,反而削弱预期引导效果。他强调,应在全球坐标中辩证看待中国经济,既要承认挑战,也要清晰传递竞争力与机遇。
在变化常态化的时代,能否建立专业、透明、负责任的预期引导体系,不仅影响着经济治理效能,也决定财经媒体未来的价值坐标。
创新求变:媒体的系统性重构
变革的浪潮之下,行动是最好的答卷。面对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主流财经媒体正以系统性的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以互联网思维重构财经报道逻辑。其打造的“麻辣财经”等融媒体工作室,以民生视角解读政策,打破财经内容高冷的刻板印象;评论栏目《尺素金声》则聚焦深层经济议题,为市场注入理性声音。
该部门副主任杜海涛提出,财经媒体应立足“权威准确”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提升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以“新闻鲜度”放大传播效能。优质内容既要衔接宏观与微观、保持信息浓度,也要以鲜活事实、扎实数据和真实体感让报道更具吸引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老王》则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态度主动求变。节目将财经议题与日常生活连接,例如借《哪吒》道具讲金价,用气温变化解释经济走势。总台记者王雷分享,财经报道应“价值下沉”——把宏观政策转化为个体体验,让公众真实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利益的连接,使内容既有专业深度,也具现实温度。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一流财经媒体”为目标,于今年6月全面启动了系统性变革。其改革路径围绕“用户为中心”的核心,通过“精、减、合、加”四个关键词,在产品、组织、模式和生态层面进行深度重构。

该集团副总编辑贾肖明表示,财经媒体的未来不会局限于“新闻报道”,而是“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综合平台,服务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他相信,主流财经媒体的破局之路在于始终锚定“用户需求”、拥抱“技术变革”、坚持“开放共赢”。
与主流媒体同步,自媒体创作者也在探索差异化路径。
作为“温义飞的急救财经”主理人,温义飞深刻认识到在自媒体创作中,需要在自我表达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他同时指出,媒体要避免卷信息,而应专注于提供独特的认知增量。
“硬核财经小爆姐”创始人曹月华则坚定看好深度内容的未来。她认为财经领域的复杂性需要深度解读,财经不是简单的二元结构,而是复合型的多元逻辑。当创作者能够把底层逻辑用通俗语言讲清楚时,就能赢得用户的认可和点赞。
这些创作者的实践表明,自媒体生态的繁荣,既源于技术迭代带来的传播效率,也离不开创作者对专业性的坚守。当内容回归本质,影响力自会沉淀为信任资产。
共赢未来:技术与专业的共生进化
数字化浪潮下,AI正在重塑财经媒体,为其带来生产效率、服务能力与业务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国经济信息社积极布局智能化转型,推出行业洞察AI助手与新华指数体系等工具,前者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后者则构建起权威的量化评估框架。这些产品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与专业性,也拓展了财经媒体的服务边界。

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费杨生认为,AI与算法广泛应用导致信息爆炸与信息茧房并存,主流媒体面临“段子式”生产、娱乐化解读、情绪化传播冲击,需通过内容、形式、场景创新巩固与受众的互信。
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界面财联社自2019年就开始自建金融数据库,并于去年联合国内大模型企业推出“财跃大模型”,在金融知识问答、图表理解与计算等领域建立起技术优势。其AI产品“小财神”已初步跑通VIP内容付费等商业化路径。
在该集团旗下界面财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章茜看来,技术已从支撑性角色转向引领性力量,与内容共同占据“C位”。她强调,传媒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最紧迫的任务是完成“人”的重塑——将传统媒体人升级为能驾驭AI、主导价值创造的“超级个体”。
在内容生产与分发层面,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每经科技董事刘林鹏认为AI能在数据收集、自动化生成、智能推荐等环节显著提升效率,帮助媒体更快响应市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新经济学家智库”创始人齐栋梁也强调,技术将成为财经媒体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媒体需要主动探索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技术浪潮推动着行业的革新,但专业和责任始终是媒体发展不变的基石和生命线。
秦朔引用康德关于“责任”的哲学区分,强调自媒体应超越功利性的“合乎责任”,实现内化的“出于责任”。他认为,真正的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二是坚持深入实际、恪守专业主义的长期主义;三是超越流量逻辑,全面反映经济图景,而非仅追逐股市、楼市等热点。
曹月华同样认为,合规是财经内容创作的底线,任何为了追求流量而忽视合规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内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在财经媒体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大会不仅明确了方向,更凝聚了共识:唯有以专业为舵、以技术为帆,在变革中坚守责任,在创新中回归价值,财经媒体才能真正穿透信息迷雾,成为稳定市场、凝聚信心的中坚力量。
未来的财经内容生态,注定是一场技术与专业、创新与责任的共生共舞。当浪潮退去,留下的必是那些既能驾驭技术变革,又始终坚守专业底色的“超级个体”与“价值平台”。
这条路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行人。
*题图来源于中国记协微博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