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困局:300亿血战,为何给阿里做了嫁衣?

%title插图%num

自京东高调进军外卖行业以来,他们的股价已经跌了近30%,而同期的A股上证指数却上涨了超过20%。

这种反差着实让京东的投资者感到难受。

%title插图%num

而让他们更难受的是,最新的京东三季度财报显示:

集团营收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延续了增长态势;但新业务经营亏损高达157.36亿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318.4亿元,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烧掉1.16亿元。

可外卖日订单量仍停滞在半年前的2500万单。

尽管刘强东亲自下场送外卖、站台卖酒,但京东试图用高频外卖业务带动平台活跃度的战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更严峻的是,阿里在今年夏季整合饿了么推出的淘宝闪购,以500亿元补贴规模强势入侵,至今还在补贴烧钱,已经吃下了外卖市场的大头。

京东的巨额投入,正在成为阿里的嫁衣……

%title插图%num

今年2月京东高调进入外卖市场,并且通过给骑手上“五险一金”的消息,成功引起了舆论刷屏,一时间,股价也是大涨。

做外卖,意味着要从美团的口中虎口夺食,京东也确实做了不少战略储备资金。京东三季度显示:他们第一季度亏损13.27亿元,第二季度飙升至147.77亿元,第三季度进一步扩大至157.36亿元。

这意味着,京东新业务在短短9个月内烧掉了超过300亿元。

%title插图%num

这些成本不仅仅是外卖的补贴,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规模地扩充全职骑手队伍,并为他们缴纳五险,每人每月平均缴纳约2000元。

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外卖业务,源于刘强东对京东增长困境的焦虑。

在2024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刘强东曾痛批过去五年是京东“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的五年。 他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故事来打破僵局。

而外卖业务就被京东视为撬动用户活跃度的关键杠杆。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传统低频电商业务已难以维持高增长,而外卖作为典型的高频消费场景,可以带动用户频繁访问京东平台。

从表面数据看,京东外卖战略在拉动用户增长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三季度,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

9月,京东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4.8%,在头部综合电商平台中位列第一。

刘强东曾分享过一个数据:

在京东买餐饮外卖的消费者中有40%的人会交叉购买京东的电商产品。 在他看来,“我们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要划算”。

%title插图%num

这种交叉销售的逻辑,是京东持续投入外卖业务的重要理论依据。

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三季度数据,会发现这种协同效应可能不如预期的那样理想。

在外卖业务巨亏157亿元的情况下,京东商品收入的增速却从二季度的20.7%回落至10.5%。

这意味着,尽管外卖带来了流量,但并未高效转化为零售业务的销售额。投入产出比存在明显失衡。

更难受的是,京东外卖的订单增长已遭遇瓶颈。

今年6月1日,京东官宣其外卖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

而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京东公布的外卖日单量仍停留在“超2500万单”的水平。 近半年时间,订单量几乎没有增长。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京东没有增长的关键,不在于战略方向错误,而在于另一个巨头的“搅局”。

2025年6月,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饿了么并入淘宝闪购,终止了饿了么的品牌独立运营。

与此同时,马云亲自支持蒋凡的激进策略,将原计划的100亿元闪购补贴预算提高到了500亿元。

这一决策的背后,也是阿里对即时零售市场的全新判断:

阿里不再将外卖视为单纯的餐饮配送业务,而是将其作为推动整个电商生态进化的抓手。

淘宝闪购整合后,阿里迅速看到了成效。

数据显示,7月5日粮油、母婴等品类订单同比增长100%,非餐饮订单高达1300万单,较去年同期翻了6倍。这表明,阿里通过高频外卖需求带动低频电商消费的战略正在奏效。

而且相比于京东“五险一金”骑手运营成本,阿里本身就拥有成熟的骑手网络和成熟的配送体系,可以省下不少钱。

%title插图%num

截至2025年10月,饿了么活跃骑手超过400万人,虽然相比美团的700多万骑手仍有差距,但已远超京东的15万全职骑手。

这种规模差距,直接影响到平台的覆盖范围、配送速度和运力弹性。

另外,现在的阿里已经将饿了么完全融入淘天事业群,实现了目标统一、资源统一和数据统一。

而京东的外卖业务与核心电商业务之间的协同,似乎还没有达到同等的融合度。

其实京东也意识到了这一短板,他们试图通过更好的福利待遇来吸引骑手。这一举措虽然有助于提升骑手忠诚度,但也大幅增加了成本。

相比之下,美团和饿了么的骑手多为众包模式,平台负担较轻。

美团目前仅在部分省市为骑手缴纳工伤险,饿了么则在全国部分省市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说起来都是缴上了社保,但只有京东是老实缴纳的,而这种成本结构的差异,也让京东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面对外卖业务的巨额亏损和增长瓶颈,京东开始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酒旅就是其中之一。

京东对酒旅市场的重视并非首次。早在2011年,京东就上线了机票预订业务,2014年正式推出“京东旅行”频道。

京东此次重启酒旅业务,打法上有所创新。

其推出的“无捆绑”机票被业内视为突围的一大机遇,符合消费者对透明度和自主选择权的需求。 同时,京东可能结合外卖配送体系解决短途旅游的物流需求,开发匹配的专项产品。

%title插图%num

然而,假设归假设,实践是实践。

机票业务涉及复杂的运价算法和航班组合逻辑,目前,京东很多产品仍依赖于其他OTA的供给,在定价、库存和履约逻辑上受限。

更重要的是,酒旅业务同样需要大量投入,且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

携程、美团等现有玩家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市场地位。京东能否在这一领域杀出重围,还是未知数。

不得不说,京东当前面临的困境,让人不禁想起美团在“百团大战”中的经历。当时美团通过持续投入,最终在惨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成长为今天的巨头。

但京东今天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与当年的美团有着本质区别。

目前即时零售战场已形成“三国杀”格局:阿里、京东、美团三足鼎立。

在市场的“囚徒困境”下,谁先退缩谁就可能失去市场份额。

这种博弈格局,使得京东难以轻易退出战场,但烧钱这种事,要么烧到底烧最多,要么就不烧。

%title插图%num

高盛预测,未来一年阿里和京东可能因补贴分别亏损410亿和260亿。 在这场消耗战中,京东需要思考:

是继续烧钱直到胜利,还是及时止损转型?

因为现在摆在京东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阿里投入的更多,骑手成本更低,配送网更全。

刘强东曾试图用外卖结束京东“失落的五年”,但现实是,京东“光明磊落且不疼不痒”的打法,很有可能会让这318亿投入,成为阿里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