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预期差!

%title插图%num

《 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1360号 》 这个文件非常重要,影响着光伏风电储能煤电等好几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这里的预期差特别多,而预期差也是 大家投资决策过程中很重要的参考。

但是市场上讨论的人并不是很多。

今天选取其中的一小节,给大家展开讨论下,以此分享下这个文件对于整个产业链部分环节投资的拉动作用。

文件的15节部分提到,健全完善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容量电价机制。加快推动市场价格信号有效传导至终端用户,完善体现分时价值差异的零售市场价格机制,研究建立健全居民分时电价机制。

%title插图%num

这里超出预期或者常识的是,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新能储能(以锂电池为主)能够享受到容量电价、峰谷电价的补贴红利之外,还有煤电、抽水蓄能。而且,按照文件排序来看,煤电是排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的前面,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就是巨大的预期差!

就是说在将来的5年、10年的发展过程中,煤电将会逐渐转型,作为调节电力的重要参与者,充分享受容量电价、峰谷电价的时代红利。

煤电的售电价格不再是单一的长协价格,而是由多元化的长协价格,富有弹性、想象空间的容量电价、峰谷电价补充共同组成。

拿一组数据来说明潜在的巨大预期差。

比如,甘肃某电厂规划的6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目前符合甘肃容量电价补偿的条件。

补偿标准2026年起为165元 / 千瓦・年的容量电价标准。

理想状态(无供需系数)的容量电价补偿:6000000 千瓦 ×165 元 / 千瓦・年 = 9.9 亿元,

实际执行(含供需系数 0.8)过程中可能的容量电价补偿:6000000 千瓦 ×165 元 / 千瓦・年 ×0.8=7.92 亿元,

也就是说,这些机组享受容量电价后,每年能够净增厚利润8亿元左右。作为对比,如果这些机组仅仅依靠发电来盈利的话,假如按照2025年的电煤均价来计算,预估年毛利为10亿~20亿元。

结果就是,容量电价之后,机组的毛利润直接从过去的10亿~20亿,提升至18亿~28亿。

毛利大幅提升,幅度50%以上。

而且,这里还没有计算峰谷的电价差。

%title插图%num

煤电部分企业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一方面享受煤炭价格低迷带来的成本收益,另一方面带来长协价格的上调收益,而且,还硬生生地多了容量电价、峰谷电价。

所以,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的话就是,煤电企业的未来就是传统煤电+新型储能的复合体。

煤电部分企业就相当于白送了一个同样发电量的储能业务。

真是躺平的王者,天上掉馅饼,白捡了一个储能的利润。

这个文件的另一个重要预期差在于新型储能(锂电池),锂电池储能在今年以前并未纳入容量电价。

但是今年纳入了。未来随着光伏、风电的持续发展,要想把这些不稳定的电力变得稳定起来,特别是非日照时间段、非风力时间段,就很有必要先把他们给储存起来,缓冲之后再合理地输出到电网。电池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好契合这个发展趋势。

显然,电池有预期差。今年以来各类储能项目的备案都在增加,正是说明了市场正在涌入这个市场。

%title插图%num

但是,真正的不起眼的更巨大的预期差却隐藏在电池背后的供应链,特别是最上游的磷矿!

为什么?

因为储能电池虽然正在快速增长,但是本身的产能其实已经十分庞大,而且可以和新能源汽车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能来回切换。

2026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开始取消。而且新能源汽车当下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传统燃油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月发布的数据,今年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占比首次突破整体汽车新车销量的50%大关,达到51.6%。

另外,新能源汽车在最新的“五年规划”里并没有被列为新兴战略产业,而在之前的连续三个“五年计划”里都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会更加市场化,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高增长时代逐渐结束,开始转为高质量发展。这些信号都意味着,电池的需求将会逐渐由新能源汽车拉动转为储能拉动。

关键是储能虽然是快速增长,但是本质上是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是同一生产厂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新品类。

这就会使得它的估值,受限于电池的总体增长的放缓。长远看,无法单独地享受高溢价。

%title插图%num

然而,中国以外的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却才刚刚开始,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比如,印度 阿达尼集团于11月11日宣布进军电池储能领域,计划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Khavda地区建设一座1126MW/3530MWh的电池储能电站,这 将会 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储能项目之一。

全球储能电池的发展更令人期待,以及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持续发展的确定性,都将会加强全球电池的上涨需求。

但是,全球的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会使得中下游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而上游的原料环节却充分受益全球需求增加,且受贸易冲突影响较小。

比如磷矿。

磷矿是储能电池的磷酸铁锂的核心上游,无论中下游有多少企业生产储能,下游的竞争多么激烈,全球的贸易壁垒多么高。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增加磷酸铁锂的需求。

镍、钴、锰矿受制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速的放缓,将会紧跟汽车行业的增速发展。锂矿则会跟随整个电池(包括储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增速。

只有磷矿,将会充分受益于全球储能的发展。

也是最大的预期差。

行业研究扩展阅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