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利策奖得主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出版了《美国风险投资史》,记述了美国风险投资行业70年的历史变迁。该书开篇立言,用短短四五千字,阐释了风险投资的发生与价值,认为风险投资对推动美国社会创新与发展的有着被严重低估的价值。
那么如果为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以及中国的风险投资家们编写一部属于他们的故事,最合适的评价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决定给出自己的答案,《中国风险投资史》正式开始预售。
从立项到成书,本书由投中网编辑团队共同创作、中信出版集团商业家团队出版,2024年初开始策划,历时18个月,对话上百位亲历者,尝试用全书三十余万字、共十四个章节,整理出风险投资如何在中国萌芽、起步、发展和蜕变的脉络。
在书中,那些书写无数传奇故事的投资人们,以无比真诚的姿态,复盘了他们当时的投资决策以及心路历程。我们也在他们真诚分享的基础上,尝试第一次以“风险投资”为主视角,重新解构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创业故事、行业变幻、商业人物,致敬这段敢于“造梦”的历史,献给不可复制的时代与不可取代的人们。
我们也邀请了七位了不起的风险投资家,成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并邀请他们基于“亲历者”和“观察者”的两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读后感。
邝子平/中国风险投资史
第一章《了不起的二〇〇五》的代表投资人之一,一直用文化和“价值观”构建品牌的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说: 2005年,一群有志于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的华人不约而同地从不同的路径,带着不同的经验和背景,或创立或以决策者身份加入立足中国的美元基金。到底是不同参与者的因缘际遇,还是时代的洪流使然?《中国风险投资史》比较客观地还原了那段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个行业在过去20年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创新创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书中对人民币基金早年的发展也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
张颖/中国风险投资史
第一章《了不起的二〇〇五》中的另一位刻画人物,同样追求“价值观”胜利的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说: 感谢投中,重读历史,总是常读常新。作为本书第一批读者,我的阅读感受是:首先,从大历史里看小历史。本书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大历史里,去观察风险投资二三十年的小历史,这段小历史是大脉络里不能被忽视的一段支流。另外,历史选题里,一部分是客观史实,另一部分是作者的史观,这点独立思考的能力难能可贵。
吴尚志/中国风险投资史
踩中了中国风险投资每一个重要节点,第二章《从大洋彼岸,出发》主角之一的吴尚志说: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2005-2025年中国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对中美市场差异的深入分析,提炼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投资智慧;又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创业精神。作为亲历者,我认为这本书难能可贵——它既直面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又以建设性的态度重新思考行业价值,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熊晓鸽/中国风险投资史
IDG资本董事长,第二章《从大洋彼岸,出发》中的另一位主角熊晓鸽说: 这部纵览30余载的创投史,再现了从最初筚路蓝缕的探索,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席卷千行百业,再到如今硬科技创新的深耕。它不仅忠实记录了行业的起落更迭,更呈现了创业者、实干家们如何从无到有,将创新想法落地为改变世界的产业力量。这深刻印证了,个人的机遇与奋斗,始终与时代浪潮紧密相连。创业者的使命就是把握方向,知行合一,以科技普惠众生,让创新成就未来。这部记录沉淀过往,更是照亮前路的行动指南。
靳海涛/中国风险投资史
掌舵深创投十余年,第三章《寻找“人民币” 的路》主角之一的靳海涛说: 翻开这部书稿,二十年前那段历史逐渐又在眼前清晰起来。在我接棒深创投时,中国创投行业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闭环,早期从业者都在实践与思考中摸索路径与打法。这段“急症与慢症”交织的岁月,恰是本土创投最真实的注脚。站在当前回望,创投不仅是资本增值的故事,之于中国,更是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发动机。没有创投就没有中国的现在,更没有中国的未来。创投仍在不断前行,我希望也坚信,创投的下一个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
张磊/中国风险投资史
一直在追求“价值”,第六章《何以为主角》主角之一的高瓴创始人张磊说: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行业的成长,更讲述了一群人的奋斗与选择。书中勾勒出了一个行业如何在制度变革与市场浪潮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壮阔图景,也捕捉到了每个关键节点背后的思考与抉择。这些故事对我们这些亲历者而言,既是回忆,也是镜鉴。风险投资的本质从未改变——找到有潜力的创业者,帮他们实现愿景,同时为LP创造回报,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却在不断演变。这本书都能让你看到这个行业更本真的一面——不仅是聚光灯下的成功,也有无数看不到的持续奋斗与流淌的汗水。
沈南鹏/中国风险投资史
第六章《何以为主角》的另一位主角,永远是笃定的、理性的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
20年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都有幸成为了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其间,无数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同路同行,共同成为创新变革大潮中的中坚力量。《中国风险投资史》回顾过去20年中国VC和PE行业的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国创投人的创业者精神和辛勤付出,更真实记录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创业和投资决策细节,回顾了过往很多经验和教训,为创业投资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思考。
那么这本书里写了什么?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问题聊起:风险投资为什么会在中国如此繁荣?
理论上,这并不难回答: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更有机会实现风险投资所追求的“快速规模化”;因为中国需要一场空前的经济转型来激活庞大的国家潜力,有足够的动力接纳风险投资所向往的“颠覆性想法”;因为中国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国民教育,有足够的人才基数支持风险投资家们“兑现可能性”。

但如果有机会将视野回溯到20年前,回溯到风险投资家们第一次认真地从“市场”角度审视中国的2005年,你会发现上述这些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巨大的单一市场愿意接受“风险投资”背后迥异的价值观吗?对于成长在迥异商业环境里的中国创业者们来说,风险投资是一个必然选择吗?这群人会怎么理解“风险”、如何理解“金融”?这场规模空前的经济转型,契合风险投资的职业本能吗?
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从富豪们的个人选择发展为作为一个行业、一份职业,过程其实是这样的:1951年,由多里奥特创办的全球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ARD,推动“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创办第一家半导体公司“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6年之后多里奥特下属、硅谷“风险投资第一人”阿瑟·洛克,支持“八叛将”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写下了硅谷创新故事的开头;
——15年后,八叛将之一、仙童创始人克莱纳创办风险投资机构凯鹏华盈,与瓦伦丁创办的红杉资本,共同开启风险投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你看,风险投资是特定产业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市场机制下、为特定商业形态设计的工具。所以在2005年,“中国”其实是风险投资家们从未思考过的一道难题。而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是在一片朦胧甚至是不安中,毅然迈出脚步的——而这正是这本《中国风险投资史》想要解答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我们同样在封面设计上,寄托了我们对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致敬:浪潮总是奔涌、咆哮、冲刷着一切,可潮水并不总是凶猛。如果仔细看,或者放慢时间,潮水完全可以是另一幅模样,它总是在打破沉闷,让最普通的沙砾也有机会映射阳光——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比喻,“大浪淘沙”,机遇的闪烁永远是稀缺的、随机的、流动的。
于是灯塔始终矗立,倔强地望向所有可能的方向。灯光扫过海面,乐观的守望者会期待坚守的回报——光芒终会照亮值得发现的金沙;勇敢的守望者会寻找最激烈的潮头——在浩瀚浪潮中光与沙的相逢,也可以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这,或许就是风险投资最迷人的地方。
所以除了传奇投资家们的个人故事、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之路,您还可以在《中国风险投资史》中读到:
–风险投资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与我们一起探讨中国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风投方法论?风险投资人们如何探索出一套属于人民币的规则?
–风险投资作为职业的“年轻化”转型,与VC2.0一代一起思考风险投资人,这个身份是财富的专属,还是代表着一项专业能力?
–风险投资背后的“地理学”,跟随投资人们脚步,寻找聪明的钱在哪里?金钱真的永不眠吗?
–风险投资所创造的“赛道史”,最能体现风险投资意义的赛道是什么?为什么投资人习惯将“行业”称为“赛道”?
–风险投资所经历的“功能转变史”,一起回看从合肥模式到半导体崛起,中国投资人能找到风险投资的全新定位吗?
–风险投资人们的“角色变迁史”,从管理者到出资者,中国风投行业能够适应更加多元、复杂的角色吗?
–风险投资人的“工具史”,翻看风险投资人们有哪些“看家本领”?这些绝活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然,我们知道写好这一切很难。投中信息CEO杨晓磊在《中国风险投资史》的《跋》中就描述过两个困境:
首先,风险投资其实是缺乏“陌生感”的。自1984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的研究,首次提出“创业投资机制”的概念起,“风险投资”实际上一直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势如潮水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从未缺位,一路以参与者的姿态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制度空白下的全行业摸索、千禧年互联网泡沫后的新经济萌芽,入世后“全球化”的产业重构—风险投资在每个历史节点发挥的价值早有讨论。
那么,这些故事被重新解读的必要性是什么?这些故事之于当下创投行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其次,风险投资其实是天然有“宏大感”的。作为一种市场工具,它的诞生当然带着强烈乃至坦率的对财富的渴望,但又建立在远见卓识上。尤其对于更早期的天使投资、种子投资阶段,“商机”是很难被直接识别出来的,人们笃信的往往是一个精英团队和一项技术的潜在愿景—这层特质让风险投资天然地与所有的“宏大叙事”息息相关。可如今,“宏大叙事”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代表着宽泛、疏离、模糊因果。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这一切?需要用一定的戏剧化情节来淡化历史本身的沉重感吗?我们是先锚定几个关键人物再找故事,还是先站在叙事线上再找人?
更重要的是有人说:“没有文本之外的世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我们都透过这种结构再理解整个世界。我们不想写一本应景的“功劳簿”或“行业颂歌”,而是力求在现有条件下,透过各种论述去还原“当时”,寻找构建“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我们期待的是5年、10年、20年后回望,书中的事实脉络和核心驱动因素仍能站得住脚,能为理解那个时代提供可靠的基础。
有人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汪洋中的灯塔。那些对事物有着深邃认知、对世界有独特视角且写作内容扎实的作者,都是在用“书”寻求与读者的互动。我们还希望用突破“编年史”的固有内容编排,让这本书也能成为一座“灯塔”。我们期待的是,当你有机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开启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谈话,有时候读着读着发现似曾相识,接着读者变成了主持人,我开始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乐观是你,悲观是你,总有回响。
幸运的是,过去的20年,“投中”就像一艘船,始终漂浮在中国风险投资的海上,跟随着海浪起伏波动。过去登上过这艘船或还在这艘船上的人,带着不同的时间切片,有不同的体感去理解与体会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让我们有机会实现了上述的一切。
杨晓磊在《跋》中留下了两个问题:读完这本书后,你会为我们曾经拥有这样的20年而感到骄傲吗?你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了吗?
我们现在,无比期待你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