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大MTT,破题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文 | 华商韬略 朝暮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要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而科技成果转化,正是连接创新与产业、贯通科技与经济发展、助力科技强国的核心枢纽。
【01 创新“以赛代课”,赋能技术落地】
11月16日下午,2025浩然科技金融论坛暨第三届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决赛顺利落幕。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成为观察中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的重要窗口——通过“以赛代课、融赛于课”的创新模式,推动真实技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届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决赛共选拔出8个参赛项目,这些项目深度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健康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精准契合时代需求。
目前,资本与技术的精准对接成效显著,多个参赛项目已落地前期融资。例如,一等奖项目《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强场磁体研发与供应商》已完成两轮市场化融资,最新一轮融资规模预期为1.5—2亿元;二等奖项目《AI算力底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顺利跑完天使轮与“天使+”轮融资,目前已启动A轮融资,计划融资3000万元。

本次科技成果转化大赛,是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硕士(MTT)培养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以“融赛于课、以赛代课”的形式,引导学员组队开展真实项目转化,彻底跑通技术落地全流程。
这一模式不仅契合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导向,更精准对接了当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现实痛点。
通过深度链接高校科研资源与产业市场需求,上海交大MTT项目致力于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道,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中国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注入新动能。
【02 MTT破局,追赶前沿之钥】
长期以来,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处于相对落后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5%,而发达国家一般能够达到70%以上水平。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科技成果转化率就已经达到80%左右,其中的一个关键支撑是——技术经理人。
实际上,美国也曾陷入技术转化的“死亡之谷”。1970年左右,美国联邦机构拥有近2.8万项专利,但授权与转化率不到5%。科研资源大量积累,却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提高转化率,美国先后颁布《拜杜法案》、《史蒂文森—怀德勒法案》等法律,打破了长期以来“谁资助,谁拥有”的固化规则,允许高校、非营利研究机构、小型企业,享有其所获得联邦资助研究成果的专利所有权。
上述举措激活了技术商业化动力,高校从此纷纷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承担专利许可、创业孵化、产业对接职责。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经理人群体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搭建起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桥梁,加速了硬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市场的进程。
技术经理人模式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根据AUTM(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数据,从1996年至2020年,美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活动共促成了55.4万项发明披露、14.1万项美国专利授权、1.8万家初创企业的成立,为美国工业总产出贡献了约1.9万亿美元。
而在中国,技术经理人缺口巨大。据测算,我国科研人员与技术经理人的配比不足100∶1,远低于欧美平均水平。
美国的技术转化生态以市场驱动为核心,小企业凭借专业技术易被大公司收购,而中国更侧重商业应用,缺乏针对专业技术的深度转化能力。
为加快补齐这一短板,中国高度重视技术经理人体系建设:
2017年,《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首次提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在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过程中,MTT模式成为关键突破口。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旨在培养“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断层。

项目实践成果已显现,目前已推动48项技术成果转化。
如MTT学员小组为交大可控核聚变项目助力,在电力系统、新能源、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拓展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能力与资源积累,为该项目商业化运营提供重要支持。这种“政策引导+高校实践+市场应用”的生态,预示中国在破解“死亡之谷”问题上已步入快车道。
【03 在上海交大,催化新质生产力】
上海交大MTT项目并非简单复制海外模式,而是锚定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精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国家关键行业,构建贴合本土需求的人才培育体系。
项目通过“技术战略规划”与“科创融资”两大方向,针对性培养能够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难题的复合型人才。
围绕“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上海交大MTT项目深度激活本土创新资源网络,融合上海交大优势学科,汇聚产业顶尖资源,采用高校教授专家和产业实践专家“双师资”课程授课模式,引入金融界高管、企业创始人、律所合伙人等资源,对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提供全维度、专业化的培训指导。
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并非简单的资源撮合者,而是具备深度产业洞察力,能够熟练开展成果挖掘、高价值成果培育、转化路径设计、孵化与投资、法律与知识产权等相关综合服务的专业人员。
为全方位赋能学员成长,上海交大MTT精心构建了“2+3+5+6+X”的特色课程体系。具体来说,涵盖两大培养方向、三类顶尖师资、人才五力模型、六大课程模块和全周期终身学习平台。
其中,六大课程模块包含学前教育、基础课程、实践课程、进阶课程、专项课程、拓展课程,既全面覆盖了科技转化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又精准传授了实践操作中的技巧要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贯穿培养全周期的“长实践项目”,是上海交大MTT的核心特色与关键抓手。该项目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局限,强化学员实践能力,结合科创路演、转化门诊等科创生态活动,打造全新的复合型科创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长实践项目”具体可分为三大板块:“行业田野调查”通过课堂教学和企业调研,完善学员行业知识架构;“创新训练营”借助专题课程学习、孵化器参访及创业者交流,系统传授学员商业计划书写作技巧,全景展现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情况;“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项目”则融课于赛,完成综合实践训练。

上海交大作为百年学府,拥有管、工、生、医、理等优势学科,为MTT的“学科交叉”办学理念提供了天然土壤。背靠上海交大及安泰学院的支撑,学员可一站式获取多领域知识,打破科技与金融、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壁垒。
以上海交大技术转移硕士项目为代表的MTT模式,有望缩短与国外转化差距。通过MTT体系培育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将逐步打通“技术—场景—产业”闭环,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劲转化动能。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