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科技复利”时刻

文 | 陶魏斌

“复利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这是沃伦·巴菲特在2019年致股东信中的原话。几十年来,他反复强调:真正的财富不是靠短期暴利,而是靠可持续、可积累的高质量增长。

如今,这一投资哲学正在一家中国科技公司身上得到验证。

2025年11月18日晚,小米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大增80.9%,创历史新高。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首次单季盈利——7亿元,毛利率25.5%。

%title插图%num

智能手机出货持续下滑、存储芯片价格年内上涨超60%、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三重夹击下,小米的利润增速达到了营收增速的3.6倍。

这意味着,小米正在从“靠规模赚钱”转向“靠结构赚钱”。过去几年在自研芯片、澎湃OS、MiMo大模型和智能工厂上的投入,如今正连成一张网,开始实实在在地反映在利润表上。

这种由科技驱动的、可持续的利润增长——我们称之为“科技复利”——正在成为小米的新常态。

1、复利从何而来?

巴菲特曾说:“理解复利的人将赚到钱。”

对他而言,复利的核心是时间、持续性和不被打断的价值积累。对小米而言,时间是过去十年的技术投入,而“不被打断的积累”,则是用户在手机、汽车、家居之间自然流转所沉淀的价值。

过去,判断一家硬件公司好不好,看的是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但现在的小米,显然已经不能用这套逻辑衡量了。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330万台,稳居全球第三。在中国大陆手机市场4000—6000元价位段,小米市占率达18.9%,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

%title插图%num

双十一期间,起售价5999元的小米17 Pro Max拿下6000元以上国产手机销量与销售额双料冠军——小米高端化战略进入第五年,已经从“能卖”走向“被认可”。

但这只是故事的起点。真正让小米利润结构发生质变的,是其业务边界正在从单一硬件向多场景协同扩展。

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交付108796辆,10月单月交付超4万辆。公司预计将在11月提前完成35万辆全年交付目标。

这一突破并非孤立。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明确指出,汽车业务的快速上量和盈利,得益于小米已有的用户基础与技术协同能力。

虽然公司未披露具体交叉转化率,但其反复强调“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即通过统一的操作系统和账号体系,实现手机、汽车、AIoT设备的无缝体验。

这种协同正在转化为真实的商业价值。

三季度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突破10.4亿台,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达276亿元,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长;互联网服务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10.8%,毛利率维持76.9%高位。

%title插图%num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财报所述,互联网服务高毛利“受益于MAU持续增长和高端化持续推进”。

利润结构的变化,也解释了为什么小米的利润增速是营收增速的3.6倍的原因。

这表明,小米的增长动力正在从“靠规模”转向“靠结构”:高毛利的互联网服务和已盈利的汽车业务,开始实质性贡献利润。

小米的生意,正在从“卖得多”变成“留得住、用得深、赚得久”——而这,正是其“科技复利”逻辑的起点。

2、为什么是“科技复利”?

小米的利润质量在提升,但真正决定它能走多远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操作系统怎么写,工厂怎么建,芯片怎么调,供应链怎么管。

2025年8月,小米发布了澎湃OS 3——这不是一次常规的系统更新。

在这次业绩会上,卢伟冰提到,新系统“首次推出小米超级岛”,并强调“整体用户反馈指数表现改善明显”。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现在同时跑在手机、SU7车机和米家设备上。

过去,跨设备协同靠协议对接,体验割裂;现在,底层统一,交互逻辑一致。这意味着,工程师不用再为不同终端重复开发功能,用户也不用在不同App间来回切换。技术的一次投入,换来多端体验的同步提升——这是效率,也是成本控制。

制造端的变化更实在。

今年10月,武汉大家电工厂正式投产。这是小米继手机、汽车之后的第三座自建工厂,规划年产能700万台。卢伟冰说,这标志着大家电业务“完整打通了设计、研发、生产、验证产业闭环”。

%title插图%num

支撑这一切的,是持续的研发投入。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91亿元,同比增长52.1%。卢伟冰特别提到,公司正“通过底层硬核技术突破助力高端化”,并强调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能“降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财务指标的边际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对价格战的态度也变了。

卢伟冰明确说:“我们不会主动打价格战,也不会盲目跟进。”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产品创新激活需求。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空冰洗产品ASP(平均售价)实现同比增长,说明用户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

说到底,小米的“科技复利”,不是靠某一个爆款,而是靠把技术扎进制造、写进系统、嵌入供应链。

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直接回报,但长期看,它们让小米在动荡中少一点被动,多一点主动——而这,才是复利真正的起点。

3、全球稀缺的复合能力

放眼全球,能同时把手机、汽车、家电和互联网服务做成规模,并且让它们真正协同的公司,几乎只有小米。

特斯拉擅长造车,但手机App功能相对基础,家居生态近乎空白;苹果的生态体验一流,却从未涉足重制造,连汽车项目也已搁浅;华为在通信和芯片上技术深厚,不过汽车仍依赖合作模式,无法全栈掌控。

而小米,是唯一一家从芯片、操作系统、智能工厂到销售网络全部自建,并覆盖“人、车、家”三大高频场景的企业。

%title插图%num

这种能力不是靠并购拼凑,而是十年一步步长出来的。

这种复合能力在动荡期显现出独特优势。

当新势力车企因价格战陷入亏损,小米汽车却在交付首年就实现盈利;当手机厂商因存储涨价被迫压缩利润,小米通过自研技术平滑成本;当IoT厂商陷入同质化竞争,小米靠产品创新拉动ASP。三季度IoT毛利率23.9%,连续七个季度提升——在品类繁杂的大家电市场,这并不容易。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指出:“长期看好‘智能手机+EV+AloT’协同效应带来的增长潜力。”中信建投同步发布研报给予“买入”评级,认为“小米已形成‘智能手机+AIoT+智能汽车’三轮驱动格局,盈利质量显著提升”。

瑞银则明确表态:“汽车业务的盈利突破,是小米从消费电子企业向科技生态集团转型的核心里程碑。”高盛更是直言,“小米有望凭借其互联互通的消费终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最大的消费级物理智能生态系统之一”。

不过更长远看,小米的真正考验,是如何在全球化中复制这套模式。

目前,小米手机在拉美、中东市占率第二,欧洲、东南亚稳居前三。但汽车和大家电尚未大规模出海。卢伟冰表示:“2026年将加大海外拓展。”

但海外用户是否接受“人车家”整套逻辑?当地能否复制智能工厂?这些问题,仍需时间回答。

如果我们从中国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小米这份2025年Q3财报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单季盈利,而在于验证了一条路径:

一家中国科技公司,可以不靠补贴、不靠垄断、不靠单一爆款,而是通过扎实的技术投入和系统整合,在真实世界里构建可持续的利润。

这条路很难,但小米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巴菲特,在本月刚刚写下他人生最后一封“致股东信”。而早在31年前的1994年,他就曾在致股东信中留下经典论断:

“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对投资者而言,这是选择优质资产的标准;对一家公司而言,这是对用户、对技术、对长期价值的承诺。

接下来,市场会用更严苛的眼光审视小米——不是看它能不能讲故事,而是看它能不能让每一台设备,都值得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