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没有怀才不遇,只有想得太多

%title插图%num

文/清砚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老张在单位里辛辛苦苦忙碌了半辈子,临近50岁依旧过着平淡的人生——没有亮眼的职务,没有丰厚的待遇,没有赏识的领导,有的只是老张自己怀才不遇、时也命也的长吁短叹。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的怀才不遇只是认知配不上野心后自我安慰的借口。

像老张这样在体制内得不到重用自怨自艾的中年干部不在少数,特别是当同龄人都纷纷走上领导岗位,自己还没有谋求个一官半职,对比之下不仅面子上挂不住,更在无形之中失去了许多人脉资源,还没有得到“付出有所收获”的职业成就感,因此郁郁寡欢也在情理之中。

但正所谓“一个硬币有两面”,那些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并非只是提拔晋升时运气不好,其实自身也是有着致命缺陷。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一个干部的能力确实非常出众,领导会很快发现并予以培养。工作重用和提拔晋升是两套逻辑,如果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业务强就能补上缺,属实想的有些简单。

就像朋友小王不仅是科室里的业务骨干,更是一个大笔杆子,但在两次提拔竞争中都败下阵来。原因并非领导没有发现他的才华,而是小王自己过于喜欢彰显个性,且不喜加班加点,因而在领导眼中小王的业务才华不足以支撑他领导一方,还需要继续沉淀打磨性子。加上单位里同事之间卧虎藏龙,有明显短板的人员自然只能暂时陪跑。

除了怀才不够,有些人往往会被外界误导,信奉“藏拙”理念,担心“多干多错”,也不愿意主动对外交流沟通,觉得“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自己只需要蛰伏起来积蓄力量等待一个机会。说实话,没有前期的积累沉淀和信息的丰富来源,直接上手抓住机会只能说是“想得太多”。

小李头顶研究生光环进入单位工作,领导想要给他压压担子帮助成长,小李却轻信“躺平工作学”,不主动学习,不对上沟通,不加班加点。这种“独善其身”的状态虽然给他带来了闲适的工作节奏,但也导致在提拔竞争中被“靠边站”。没有背景又不愿意拼命,空有才华却不愿意展示,没有功劳还没有苦劳,当领导不认识你、同事不可认可,机会凭什么落在你的身上?

更何况现在体制内有些干部很卷,为了争取领导岗位纷纷主动表现自己。因此哪怕你很有才华也需要主动推销和表现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日理万机的领导这里并不适用。许多人之所以虽然产生怀才不遇的感受,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主动“冒尖”会被领导否定,或被同事孤立,还怕扣上“拍马逢迎”的帽子丢人出丑,因而面对毛遂自荐的机会打起了退堂鼓。但看到那些自认为水平不够但积极主动的人获得重用,心中自然产生落差。

所以在工作中,不管是为了前途考虑,还是人际关系,适当主动一些没有坏处。只有多跟不同人群接触交流,放下对“公平”的绝对化想象,把眼界真正打开,你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怀才不遇,而不是陷入自我编织的信息茧房里顾影自怜。

还有一些人所谓的“怀才不遇”,其实更像是急功近利的“掩护”,比如抱着“卡点提拔”的时间表焦虑,却违背“板凳要坐十年冷” 的发展规律。这种“怀才不遇”很多时候都只是个人预期与环境逻辑的错位,而非真的能力被埋没。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确实运气一直不好,没有遇上赏识自己的领导。但在当下任务重、压力大的大环境下,也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特别是45岁之后会生活的自在舒服,不需要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向潜在“伯乐”证明自己千里马的“才能”,继而就少吃很多“内卷内耗”的苦。当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此时你会发现会有很多时间用来休息放松、照顾家庭和发展爱好。

其实这种轻松闲适的状态,可能也是许多身居高位之人羡慕的生活,不需要“人前显贵、人后受罪”,整日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况且体制内不同职务层级之间的工资差距并没有很夸张,这样看来,那些怀才不遇回归生活的中年人,除了面子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相反,只要能够降低职业期待,理解环境规则,坦然释怀接受,迎接自己的将会是怡然自得的生活。

毕竟谁又能说,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不是另外一种人生的成功?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