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最近,大概是“仓颉干部”灵感爆棚,继“电冰箱干部”之后,很快又发明了“跑步机干部”。
这两个名词确实有水平:正如大家第一眼看到“电冰箱干部”,还以为指的是“24小时待命的干部”一样,这次大家乍一看“跑步机干部”,还以为说的是“每天都很忙却无法进步的干部”。
结果人家说的是“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打转”的干部。得,这次又白感动了。
那基层到底有没有这种“跑步机干部”呢?还真有。
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看起来都很忙,永远有接不完的电话、发不完的传真、填不完的表格,可是忙来忙去,你不知道他到底在忙什么,他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忙什么。
这种“显得我很忙”的作秀,无疑令人作呕。对这种人,当然该骂,甚至骂他“跑步机”都算客气的了,他整个一“划船机”,划水都划不明白的那种。
不过话又说回来,批判“跑步机干部”有用吗?这就真难说了。因为,绝大多数“跑步机干部”,并不是自愿成为“跑步机干部”的。
换句话说,这世上通常是先有“跑步机”,再有“跑步机干部”。
天知道,现在的基层,到底有多少会要开,有多少精神要学习,有多少通知要落实,有多少《**工作推进台账》要填写?之前有的地方,甚至连为基层减负,都要求基层召开减负动员会议,制定减负工作举措,形成减负工作台账,定期报送减负工作总结!
想想看,基层一共就那么几个人,每天却要应对那么多的汇报、总结、表格、台账,有时上面不同的单位还会重复调度、重复要情况,基层上报的内容还不能每次都一样,都一样算抄袭,那基层怎么办?每天应付这些事都应付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推动工作、服务群众?
这么一看,基层这些干部,可不都是“跑步机干部”?他们每天都在忙,白天一直忙,晚上通宵忙,周末加班忙,却又什么成果都没忙出来。
但这真能全怪他们吗?毕竟“跑步机”就是那么多,个个又都是“硬任务”,他们有权不上去“跑”吗?他们真不“跑”,又该骂他们“躺平干部”“侧卧干部”了!
然而,“跑步机”的性质决定了,任凭基层干部跑得满头大汗,事情也不会有任何进展——它本来就不会有任何进展。那些总结、汇报、台账,本来就不会产生任何进展。
那些东西,看起来很“实”,也很耗时间,许多基层干部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来遣词造句、对仗排比、推敲措辞,但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当然,这时有人该问了,如果你说这些东西都是“虚”的,那为什么不干脆取消这些东西呢?
这可就说来话长了。简单地说,这些“跑步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它们之所以到处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留痕。
或者说,免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前,县里要开某个会议,让每个乡镇、街道都派一个副职参加。于是县里就下通知,让各乡镇、街道报名。
按理说,这就是报个名的事,乡镇、街道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跟主要领导汇报一声,看派谁去,然后打电话或发微信报个名,就完事了。
效率高的,十分钟就能搞定。
但现在不行了。现在,参会人员报名,要先下载规定格式的《报名表》,填好后打印,打印完请主要领导签字,签完字盖章,盖完章扫描,扫描完再跟电子版一起,发到制定邮箱。
注意,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县里的要求,有的乡镇、街道,还有自己的要求:比如,既然要求主要领导在《报名表》上签字,那就不能由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打印出来直接端给主要领导,而是要由工作人员先填写《文件呈报单》,跟《报名表》一起走程序,经过层层审批,最后再由领导签字、盖章。
对了,盖章的时候,要记得填写《公章使用申请登记表》。
那么,等这一套流程都走下来,即使在所有环节上的所有人都正好有空的前提下,至少也要三四十分钟。而如果某个环节上的某个人没空,则仅仅报名这一件事,两三个小时弄不利索,就不是梦。
有人会说,在走流程的间隙,还可以干别的呀。那确实可以干别的。然而问题是,基层的工作人员每天面临的,可能不是一个会议报名,而是五六个会议报名,再加两三个台账、三四个调度情况的表。
它们中的每一个,流程都跟上一个一样繁复。
你能说这些流程没用吗?它们有。它们最大的用处,就是一旦出了问题,可以相对比较精确地追究,到底是哪个环节上的哪个人出了哪种问题。
但它们不产生任何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价值。换句话说,它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跑步机”,让基层干部每天忙得满头大汗、晕头转向,可一旦需要实实在在的效果,它们没有。
这还只是一个会议报名,它充其量不过是最小的“跑步机”。很有可能,那个费了半天劲终于报名参加的会议本身,也是一个“跑步机”。
——这个会我开了,这个文件我发了,这个事我强调了,这个台账我汇总了,那么,这个工作我就干了。上面查起来,我就可以交待了。
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我没有办法。面对越来越多的任务、越来越细的要求、越来越不知道会从哪里来的问责,我唯有成为“跑步机干部”,才能避免更多、更大、更严重的责难。
最起码我在奔跑。最起码我流汗了。那些给我起绰号的人,不是连汗都没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