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各家企业都在纷纷争夺线上线下流量资源,但是除了少数公司之外,大部分企业都很难真正掌握流量的密码,然而就在最近一款哈基米豆浆火上热搜,这场天量的流量营销是怎么实现的?

一、哈基米豆浆卖爆了
据蓝鲸新闻的报道,“主播不能笑,除非忍不住。”九阳豆浆官方直播间里,一首首魔性的哈基米音乐作为背景,主播们推销着新上市的“哈基米南北绿豆浆”。
11月11日,九阳豆浆推出新品“哈基米南北绿豆浆”,网络热梗与商业的结合,让这款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迅速走红。在九阳豆浆抖音官方旗舰店上,该款产品在界面显示“已抢光”,销量达17.6万,主播口中仍不断重复着“新品已断货”“工厂正在加班加点发货”。
电商平台与消费社区的图文显示,“哈基米南北绿豆浆”被定位为植物饮料豆浆植物饮料,主打150g小袋装、一箱15袋,抖音平台售价约29.9元。不过从配料表上来看,产品主要由水、绿豆、白砂糖、大豆、冰糖组成,与市面上大多“绿豆浆”产品并无过多差异,属于典型的“平价网红新品”。
许多网友评价:“你是第一个把梗做成产品的”。事实上,让这款绿豆浆一夜成名的“哈基米”背后是一个跨圈层的热梗。
作为2025年网络流行梗,“哈基米南北绿豆”源自动漫《赛马娘》中角色“东海帝王”哼唱的蜂蜜之歌片段。其中“哈基米”为日语“はちみつ”(蜂蜜)的音译,而“南北绿豆”则为日语“なめると”(意为“舔舐的话”)的空耳演绎。这段旋律经过网友二次创作后,成为席卷全网的魔性BGM,并逐渐变成一个具有高度传播性的娱乐符号。

二、一场天量流量营销是怎么实现的?
这款配料与普通绿豆浆无本质差异的产品,能实现流量与销量的双重爆发,这其中的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
首先,AI 赋能的二次元二创生态,构筑了流量基础与亚文化土壤。哈基米的走红源头可追溯至日本二次元作品《赛马娘》中角色哼唱的《蜂蜜之歌》,其中音译 “哈基米” 因旋律魔性、发音可爱,先在二次元圈层形成初始传播。不同于传统亚文化的缓慢扩散,AI 技术的普及极大降低了二创门槛,催生了海量表情包、鬼畜视频、改编音乐等衍生内容,B 站 UP 主将原曲与其他背景音乐混合创作洗脑作品,抖音上 “嚣张猫咪” 表情包进一步强化了 “哈基米 = 可爱” 的认知,使这一梗从二次元圈层破圈,成为覆盖泛年轻群体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 AI 驱动的 “创作全民化”,让哈基米实现了从特定作品片段到通用娱乐符号的跃迁,为后续商业转化积累了庞大的潜在流量池,形成了具备高传播性的文化基础。

其次,语言空耳的巧合为品牌提供了天然的营销切入点。网络传播中,原曲被网友空耳演绎为 “南北绿豆”,恰好与豆浆产品的核心原料形成奇妙呼应,这种无心插柳的语义巧合,成为九阳豆浆的营销突破口。品牌敏锐捕捉到这一传播痛点,直接将产品命名为 “哈基米南北绿豆豆浆”,既完整承接了热梗的流量红利,又通过名称实现了产品属性的自然传递。更巧妙的是,品牌在包装设计中融入了不少二创角色,印上热门猫咪表情,让产品本身成为梗文化的延伸载体,实现了 “看到产品即想到梗” 的强关联。这种借势并非生硬嫁接,而是基于梗文化语义的深度适配,使产品从诞生之初就自带社交传播属性,为后续裂变式传播埋下伏笔。
第三,精准锚定二次元偏好与玩梗心理,引爆情绪经济的消费潜力。从本质来看,哈基米豆浆的成功核心是对 Z 世代消费逻辑的深刻洞察 ,年轻消费者不再单纯为产品功能买单,而是追求 “懂梗” 的圈层认同感与情绪满足感。二次元文化作为 Z 世代的核心社交语境,其衍生的玩梗行为本质是群体身份的隐性认证。九阳豆浆以 “玩梗者” 而非 “营销者” 的姿态入场,将产品转化为圈层社交的 “实物载体”:购买产品成为 “我懂梗” 的身份标签,晒单分享则是圈层内的社交互动,这种参与感让消费行为从单纯的购物升级为集体狂欢。同时,品牌通过直播间循环播放哈基米 BGM、主播跟唱互动等形式,构建了沉浸式娱乐场景,进一步放大了情绪价值,使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 “需要豆浆” 转变为 “想要参与这场梗文化狂欢”,精准引爆了情绪经济的市场潜力。

第四,低门槛消费设计,完成从流量到销量的闭环落地。情绪经济的转化离不开合理的商业设计,哈基米豆浆的低门槛策略成为流量变现的关键。价格上,低价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尝鲜成本,即使是冲动消费也无需过多决策成本;产品属性上,“0 脂肪、无乳糖” 的健康标签契合当代年轻人的饮食需求,让情绪消费同时具备理性支撑。传播设计上,“售罄说明”“预售排期” 制造了稀缺感,激发用户的跟风购买与分享欲,形成 “抢货 — 晒单 — 再传播” 的裂变循环。线下快闪店的 “哈基米表情包打印机” 则将线上玩梗延伸至线下场景,完成了 “梗 — 产品 — 场景” 的三维联动。这种 “低决策成本 + 高情绪价值 + 强社交属性” 的组合,让海量流量顺利转化为实际销量,实现了从文化热点到商业收益的完整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