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入AI,新能源独角兽,狂揽2100亿!

%title插图%num

2025年10月的亚洲数据中心展上,全球首款5MW高速柴油发电机组惊艳亮相,瞬间成为全场焦点。

当大家了解到这款专门适配AI数据中心的设备,竟出自潍柴动力之手时,不少人恍然:原来这家老牌柴油发动机龙头,早已悄悄披上了AI的“新衣”!

那么问题来了:潍柴动力为何要舍弃传统舒适区,冒险投身AI浪潮?其又是如何在这片新领域站稳脚跟的呢?

为何执意拥抱AI?

作为全球重卡发动机领域的领军者,潍柴动力长期占据行业头部地位,2024年营收规模已达2157亿元,形成了覆盖动力总成、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庞大业务版图。

看似风光无限,但把时间线拉长,便会发现其已在2200亿营收关口徘徊了近四年。

自2021年营收首次突破2200亿元后,潍柴动力的增长便几乎陷入了停滞。2022年营收骤降至1752亿元,尽管2023年、2024年逐步回暖,但始终未能突破2021年的峰值。

%title插图%num

这一困境的背后,是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一方面,业务结构依赖周期性行业。公司动力总成与智慧物流两大业务营收占比长期在80%,均与重卡、工业物流等强周期领域绑定,行业波动直接传导至公司业绩。

另一方面,国内柴油机、重卡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增量空间逐渐见顶。以2023年、2024年为例,我国重卡销量虽维持在90万辆左右,但主要依赖出口拉动,国内市场需求较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潍柴动力若想单纯依靠产能扩张、价格竞争等传统增长模式,无疑是在走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与此同时,资金回笼的压力进一步倒逼转型。

近年来,公司的应收账款增速基本是高于营收增速的,2025年前三季度其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1.83%,而同期营收同比仅增长5.32%。

%title插图%num

大量资金沉淀在应收账款中,对于潍柴动力这样的制造企业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制约研发投入的强度与产能升级的速度。

内有盈利增长瓶颈,外有行业周期波动与资金流动性压力,潍柴动力的AI转型,看似是主动求变的战略选择,实则也是在周期围城中寻找破局之路的无奈之举。

AI东风之下,又如何站稳脚跟?

潍柴动力的AI转型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紧扣自身优势,构建起“大缸径发动机+SOFC”的双轨增长格局。

第一轨:大缸径发动机,精准卡位AI算力基建核心。

随着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数据中心对高可靠性备用电源的需求激增,而大缸径发动机正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硬件,其制成的柴发机组占数据心基建成本的23%,重要性不言而喻。

%title插图%num

此前,这一高端市场长期被康明斯、MTU等外资品牌垄断。潍柴动力早于2009年便高瞻远瞩,通过收购法国柴油机制造商博杜安,快速切入了大缸径发动机这一领域。

当然了,收购只是起点,关键在于技术消化与创新。

为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潍柴动力组建了顶尖的研发团队,在研发投入上也毫不吝啬。

2021-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一路攀升,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已达61.75亿元,持续的投入让其在发动机核心技术上长期处于领先位置。

并且,潍柴动力凭借多年的积累,已打下了坚实的财务基础。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货币资金达627亿元,有充足的“弹药”来支撑后续技术的持续迭代。

%title插图%num

也正是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研发定力,让公司先后推出M33和M55系列全新平台大缸径高速发动机产品,功率从18kW到5000kW,已实现对整个工业发电市场需求的覆盖。

特别是2024年推出的20M55大缸径柴油发动机,单机功率达4550kW,成功打入高端数据中心市场,而且这也是当时全球最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

技术精湛,客户自然也认可。

2025年上半年,潍柴动力M系列大缸径发动机累计销售超5000台,其中数据中心用发动机销量近600台,同比猛涨491%。

%title插图%num

第二轨:SOFC,破解AI数据中心能源刚需。

如果说大缸径发动机解决了AI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问题,那么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则瞄准了数据中心的能源供给痛点。

AI数据中心的高密度算力带来了指数级增长的能耗需求。这个时候,SOFC凭借远超传统供电方案的发电效率与低碳优势,成为适配AI数据中心能源需求的理想选择。

潍柴动力在SOFC上的布局同样有远见,早在2018年便开始入局,历经5年技术攻关实现了SOFC技术的工程化突破。

2023年其推出了大功率金属支撑商业化SOFC产品,热电联产效率达92.55%,创全球最高记录,且启动速度与启停寿命均领先国际竞品。

%title插图%num

之后,潍柴动力的SOFC商业化落地步伐持续加快。

2024年11月,其25kW SOFC发电系统成功交付陕西燃气集团,成为西部首个SOFC热电联供示范项目;12月,100kW SOFC发电系统交付国家电投集团,成功切入公共能源服务领域。

进入2025年,潍柴动力的SOFC布局再上一个台阶。

11月,公司与Ceres签署制造许可协议,彻底打通“电池-电堆-系统-电站”全产业链,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铺平道路,更助力其在AI数据中心市场占据先发优势。

%title插图%num

结尾

潍柴动力的AI转型,并非对传统业务的否定,而是基于自身核心优势的延伸与升级。

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精准找到AI产业与自身业务的结合点,通过“大缸径发动机+SOFC”的双轨布局,搭上AI发展的顺风车。

如今,随着大缸径发动机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快速起量与SOFC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潍柴动力正逐步摆脱周期依赖,构建起穿越行业波动的新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