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营收破千亿美元之后,谷歌的AI逆袭

%title插图%num

2025年第三季度,谷歌交出其历史上首个千亿美元营收季度的答卷。这家被许多人视为在AI竞赛中起步较晚的科技巨头,正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证明着自己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可能是整个AI时代最被低估的赢家。

1020亿美元的季度营收、16%的同比增长,各条业务线均取得不俗业绩的情况下,向来在海外被AWS云服务压制的谷歌云取得34%的爆发式增长。新发布的Gemini3在多个独立测试基准中击败GPT-5登顶榜首,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有不少的使用体验发布,均显示出其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和表现。

另外,作为芯片行业的“新兵”,谷歌的芯片业务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据悉,公司正与META洽谈,拟向其开放谷歌自研Tensor Al芯片使用权。不仅如此,谷歌还寻求直接向更多客户销售TPU芯片,同时拟最早于2026年开始向谷歌云租用TPU算力,进一步拓展与英伟达的竞争格局。

我们跟踪谷歌也有接近两年时间了,去年市场还在担忧大语言模型会颠覆传统搜索业务,但他们却巧妙地将AI融入其庞大的产品矩阵,不仅守住了90%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更在YouTube、Android、云计算等多个战场同时开花,现在在芯片上也是风生水起。

这种全栈式的AI布局,配合其独特的TPU硬件优势和庞大的数据护城河,正在构建一个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生态系统。

01 基本面强势支撑估值

从五年前的500亿美元季度营收到如今的1020亿美元,五年内实现了翻倍,展现出大型科技公司罕见的持续增长能力,是谷歌各业务板块协同增长的结果。

分业务来看,谷歌服务(包括搜索、YouTube和其他服务)贡献了870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4%,依然是公司的现金牛业务。其中,搜索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5%,YouTube广告收入同样增长15%,双双超越了数字广告市场个位数的平均增速。这种超越市场的表现说明谷歌不仅守住了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谷歌云成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Q3营收1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年化运行率超过6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云业务实现了35.9亿美元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7.1%提升至24%。这种盈利能力的快速改善大幅超出了分析师预期,证明了云业务已经进入规模效应的释放阶段。

从盈利能力看,公司整体营业利润率尽管受到欧盟委员会罚款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仅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个百分点,净利润率超过34%,净利润同比增加33%;每股收益达到2.12美元,同比增长31%,远超分析师1.85美元的一致预期。

现金流表现同样强劲。过去12个月的经营现金流入1123.1亿美元,即使扣除910-930亿美元的年度资本支出预算,自由现金流依然相当可观。这种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正是为了抢占AI基础设施的制高点,且由于谷歌目前在AI加持下全方位收获,安全边际是相当高的。

2025年全年巨额的资本支出中,不仅会大量用于服务器采购,主要是GPU和TPU等AI训练芯片;也会在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中继续投入。这种投资结构明确指向了云服务和AI能力的构建,受此影响,折旧费用也从去年同期的40亿美元增加到56亿美元。

%title插图%num

从营收结构看,谷歌的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YouTube、云和其他业务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云业务的客户指标尤其亮眼。新客户数量同比增长34%,超过70%的现有客户使用AI产品,基于生成式AI模型的产品收入增长200%。第三季度签署的10亿美元以上大单数量超过过去两年总和,13条产品线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均超过10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云业务不仅在快速获客,客单价也在显著提升。

最炸裂的数字是云业务1550亿美元的订单储备,环比增长46%,同比增长82%。这个数字相当于云业务2.5年的营收,为未来增长提供了巨大支撑。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特别强调,这些订单主要来自于AI基础设施需求,平均合同期限为3-5年。

从估值角度分析,谷歌目前的远期Non-GAAP市盈率为27倍,低于微软和亚马逊。考虑到公司16%的营收增长和31%的利润增长,当前估值并不算贵。综合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谷歌2026年和2027年的EPS增长预期分别为5%和14%,考虑到AI带来的利润率提升潜力,实际增长可能超出预期。

综合来看,谷歌的财务数据展现出一家成熟科技巨头在AI时代焕发的新活力。千亿美元的季度营收里程碑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随着AI技术进一步渗透到各个业务线,利润率依然有继续提升的空间,谷歌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体量已经如此庞大,创新驱动的增长故事仍将继续。

02 技术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谷歌的AI故事始于一个关键转折点。

当OpenAI的ChatGPT在2022年底横空出世时,市场一度认为Google的搜索帝国将被颠覆,投资者担忧这家搜索巨头会成为AI时代的诺基亚。然而,仅仅两年后Gemini3的发布,在多项指标上超越了被寄予厚望的GPT-5。

%title插图%num

测试者发现,Gemini 3.0模型能够完成以往被认为不可能的任务——从单一提示构建完整的网站、生成交互式3D场景、甚至创建基础操作系统界面。我们看到有不少深度的大模型使用者表态,Gemini 3.0就像“从自行车直接跳到了跑车”;相比之下,GPT-5被更多评价为增量更新,新功能甚至遭到批评。

但从业务的角度看,真正让谷歌脱颖而出的,是将尖端AI技术无缝融入20亿用户日常生活的能力。

例如,当用户在Google搜索时,AI会自动理解查询意图,提供综合性答案,使用AI功能的查询量增加10%以上,不仅没有蚕食传统搜索,反而扩大了使用场景。而且,每次用户交互都在训练模型,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循环。

安卓生态的AI整合展示了另一种可能。Circle to Search让3亿设备用户可以圈选屏幕上任何内容进行搜索,Gemini Live则像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助手。这种深度整合意味着谷歌的AI不是用户需要主动打开的应用,而是融入系统的隐形助手。

当然,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算力也是决定性因素。谷歌这边,一方面大量采购英伟达GPU,确保短期需求;另一方面加速自研TPU,掌握长期主动权。Ironwood TPU达到v5性能的10倍飞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独立的宣言。当全球都在抢购英伟达芯片时,谷歌已经有了Plan B。

TPU的价值在Anthropic的选择中得到验证,这家OpenAI的竞争对手承诺使用100万个谷歌 TPU,而不是英伟达GPU。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对TPU在大规模训练中成本效益优势的认可;而谷歌正在成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供应商,就像英伟达主导GPU市场一样。

从底层芯片到开发框架,从AI模型到终端应用,公司控制了整个技术栈,这种垂直整合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当客户需要定制化AI解决方案时,谷歌可以在每一层进行优化,这是依赖第三方的竞争对手做不到的。

结合对AI的全栈控制,每天数十亿次搜索、500小时视频上传到YouTube、数亿Android设备的使用数据,这些构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多模态数据集。关键是,这些数据还在指数级增长。Meta依赖公开数据训练Llama,OpenAI甚至需要购买训练数据,对比之下,谷歌的数据护城河优势愈发明显。

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谷歌整个组织在AI时代迎来的进化。原本被视为搜索杀手的对话式AI,被巧妙地整合进搜索体验,再从全方位改变谷歌的收入结构。这种对危机的应对策略,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有价值。

03 结语

目前来看,国内企业唯一一个能无限接近谷歌的上市公司是阿里,其次是百度。

尽管两家公司都有曝出自研芯片,但阿里的收入规模更大、业务也更多样,能够让AI参与并赋能的业务线也就更多。从谷歌的进步路径看,AI对于本身就是大规模的科技企业来说是指数级的增长引擎。

但需要注意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美股和港股的表现波动较大,谷歌也同样很难幸免。作为一个非常适合用来长期配置的标的,谷歌的投资价值更多体现在穿越周期的能力上,很适合在市场调整时分批建仓,以时间换空间,耐心等待AI商业化的全面爆发。

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