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首都未来五年发展指明方向。
建议中要求在“十五五”期间,北京更加注重增强创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意味着,作为首都的北京,“十五五” 将锚定新质生产力,放大科创优势,剑指全球创新高地。
1./ “十四五”奠定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蓄能成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均达到30%左右,新质生产力已蓄能成势。
在产业升级方面,北京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上半年增加值增长1.1倍,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五成。

▲图源:东方IC
京津冀协同创新走深走实,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47亿元增至2024年的843.7亿元,实现翻番,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
同时,北京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创中心能级提升。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进入全球前列。根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北京综合得分连续4年位列全球前三,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
中关村作为北京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其中多项在全国推广。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北京八部门联手出台科技金融新政,引入超万亿规模耐心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升级后的“试点机制2.0版”扩容提质,吸引17家银行和四类金融机构参与,新增科技研发贷等产品,支持企业扩至超3万家。
此外,北京数智融合加速推进,标杆城市雏形初现。
作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举措,北京正高水平建设“数智北京”。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占GDP比重已超过三成,达到35.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2%,支柱产业的关键支撑作用凸显。

▲图源:东方IC
在数字经济领域,2025年前8个月北京信息软件业营收突破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利润总额4315.7亿元,同比增长21.3%,拉动北京GDP增长2.5个百分点。
5G建设与应用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北京累计建设5G基站近1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69个,全国名列首位。
可以说,“十四五”时期,北京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五五”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创新引擎持续赋能/
面向“十五五”,北京已明确将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并瞄准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性技术,已成为北京打造“第一城”的重点领域。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62款,全国占比约三成,居全国首位。豆包、智谱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图源:东方IC
在产业升级方面,北京将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培养科技人才。
“十五五”期间,北京还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北京市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经济相关立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北京将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为导向,迭代升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完善向行为完善延伸,“让服务更有温度、办事更有速度、政策更有力度”。
同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北京“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方向。
首都教育系统将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脉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跨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打通知识生产线、人才培养线和产业创新线,创新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教育新形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度。
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审议通过,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北京智造”的手术机器人到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从怀柔科学城的“慧眼”到中关村密集的科创企业,北京正以蓬勃的创新动能书写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答卷。
编辑 | 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