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要来了,现在值得进场吗?

前两天官媒大力宣传我们的第一条固态电池生产线,所以周一这家汽车公司直接涨停,固态电池的热度本来就够高了,官媒还要加一把火。

两年前市场就开始关注固态电池,未来一两年肯定依然都会是热点,因为2027年后开始小批量商业化量产,2030年大批量商业化量产。

在这里要强调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商业化”,千万不要觉得只要开始生产,就是量产,任何产品落地的前提是要有商业价值,说白了就是成本问题。

成本由两个东西决定,一个是直接生产成本,取决于技术,另一个是损耗,或者叫良率吧,取决于工艺。

技术有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实验室阶段,一个是测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短的时间,现在固态电池就处于从走出实验室到测试阶段的过渡期。

%title插图%num

顺便提一下光伏的钙钛矿技术,目前还没走出实验室,而且走出实验室的时间还未知。

测试阶段就会开始小批量生产,但是成本会比较高,因为工艺这一关还没过。

这个过渡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固态电池需要2027年小批量生产,测试期时间不固定,肯定至少一年以上,大概率需要两三年时间,工艺优化是需要时间的,所以2030年左右才会工艺成熟,各环节的成本才会降下来,才真正具备商业价值。

当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完全没有商业价值,小批量商业价值也是价值,这个阶段一般会当做高端产品销售,因为成本确实很高,所以高端车会优先使用。

前年我预测的就是这个时间节奏,现在看法没有变,我对产业链上相关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测,就是依据这个时间节点,然后计算的《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的加仓价和减仓价。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说投资公司不就是买预期吗?是不是应该提前买?总不能等预期兑现之后再买吧,那不是晚了吗?

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这个里面的灵活度需要把控,上一篇文章我讲了择时和择机的概念,即便是以择时为主,但是不同的投资风格,在择时和择机的侧重比例上会不一样。

如果非常认可一家公司,认为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持有,愿意陪着公司一起成长,不在乎需要多少年的时间,那从你看好的第一天开始,就可以持有。

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买某某迪,冯柳买海康威视,你看巴菲特隔了十几年才卖,一直陪着公司成长。

冯柳现在还重仓海康威视,肯定是想等到海康转型成功后再考虑卖。

他们两位就是和你们想的那样,提前买预期,不在乎提前了多久,反正一直等,等于是完全放弃了择机。

%title插图%num

前天我还讲了千万不要以后视镜的角度去看待股价,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有这个心态,你都可以说巴菲特也不怎么样。

因为很显然他买的太早了,完全可以晚几年再买,等于这笔钱浪费了好几年时间,完全可以先去买别的,到了差不多的时候再切换过来。

如果是这样想,巴菲特的皮毛都没学到,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差不多?反正我不知道,巴菲特也不知道。

在不同公司之间切换,肯定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我今年也切换了,但基本逻辑不是这样的,切换的前提,一定是准备的卖掉的公司已经到达了你当初设定好的条件,准备买入的公司也已经到达了你买入的标准。

至于卖掉和买入中间的这个时间差是多久,这不知道,也无需知道,可能很快,也可能要隔很久,只能说有机会就操作,没机会就不操作。

所以如果真想学巴菲特,就不要以后视镜看待股价的方式去分析他的操作,那没用,反而会陷入误区。

当然也不一定要完全学巴菲特,或者说不用去模仿,学精髓就可以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他的方式是对的,但肯定不是唯一。

未来中国肯定有一些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高于巴菲特,现在肯定没有,因为伯克希尔现在刚好60年,中国股市1990年12月19日才开始第一笔交易,总共才35年。

现在很多人在自己的投资生涯内,平均年化收益超过20%的肯定大有人在,我的读者朋友里面就有很多,也就是你们都暂时超过巴菲特了,但是时间越长,这个收益率就会被平均得越低。

巴菲特马上就退休了,所以你也得按60年的标准去对比,否则没有意义,而且人家投资生涯的前期收益率很高。

为什么我说他的方式不是唯一呢?因为时代不同,国情也不同。

时代的差异今天就不讨论了,否则是长篇大论,国情的区别也很复杂,但是有点是非常简单直接的,那就是A股的个人投资者太多了,超过2.4亿户。

这里面绝大部分人都是不具备专业投资能力的,他们普遍只有三板斧,凭感觉、跟风、躺平。

凭感觉是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严谨的分析作参考,甚至连公司做什么的都不是很了解,感觉很好的样子,于是就买了。

跟风就是炒作,躺平就是被套了就不管了,反正不卖就没有亏。

使用这三板斧的人一旦多了,尤其是前两板斧,必然会让市场周期性波动,也就是涨涨跌跌,在整个行情的强烈周期带动下,不管是优秀公司还是差公司,都会被动波动。

只要2.4亿这个数据还保持在这,A股的这个特征就会一直在,这是人性。

%title插图%num

所以我经常说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永远不要为错过机会而后悔,因为机会一直有,再优秀的公司,也会有被踩在地板上的那一天,而且还会不止一次。

就比如固态电池,如果按照巴菲特的方式,那就应该选一家你认为的好公司,从你确定的那一天开始就买入,不管是前年还是去年还是现在。

那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你选择的公司就一定会跑出来?巴菲特的九字真言“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谁都知道,为什么很难执行?

好行业倒是简单,光伏也好,固态电池也好,电力也好,半导体也好等等,都是明摆着的好行业,这也是碰上了好时代,有这么多可以选择。

但是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公司,固态电池产业链上也有很多公司,哪家公司才是好公司?这个问题肯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而且进入的时间越早,越难选,因为不确定性太大了。

当年巴菲特买某某迪的时候,准确来说是芒格,谁能想到公司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

有人说那是运气,这个就不争论了,你如果靠运气能做到平均年化收益率20%,我肯定佩服你。

如果A股的炒作情绪没有这么浓,选好公司还真不容易,很容易就错过机会,但正因为A股喜欢炒,反而降低了选择好公司的难度,因为时间更充分,选择机会更多。

反正好公司也会腰斩,甚至脚踝斩,而且不会只斩一次,那着什么急,让他先炒一下,让子弹再飞一会,选对的概率会更高。

最后的好价格也是最麻烦的,给公司估值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巴菲特还发明了“毛估估”这个词,而且炒作在增大选中好公司概率的同时,也会降低押中好价格的概率。

因为价格波动太大了,而公司又是动态变化的,不能一直那以前的价格来衡量现在或者未来的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某公司的合理价格是10元,一段时间后市场把价格踩到了5元,但是你现在不是很确定这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等过一段时间后,价值回归,股价又涨到10元以上,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考察,你确定了这是一家好公司。

可是这个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一年或者几年,公司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合理价格不一定还是10元,可能是15元或者20元,因为好公司肯定会增长。

如果市场出现严重错误,价格又一次被踩到5元,那倒简单,闭着眼睛买就是,可是如果到不了5元呢?实际上10元的时候或者7.5元的时候,就很有性价比,如果估值不跟着调整,很可能就会又一次错过。

我每个季度都会把我关注的公司核算一遍,我会给《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内的每家公司一个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短期预期用来尽可能精准的核算价值,长期预期用来风险修正。

如果基本符合我的预期,加仓价和减仓价要么不调整,要么根据增长情况微调,如果不符合我的预期,价格调整可能就会比较大。

大家也可以参考我这个方式,如果关注固态电池的朋友,也可以参考文章的观点。

总之,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度也很大,但是一旦做对了,你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的目标,就可以定在20%以上。

我想起昨天有一位朋友的评论,截个图。

%title插图%num

既然赚钱的概率极高,他的收益率应该很不错,重点就是他说的复利。

关于复利效应我之前其实也讲过几次,准备再重复讲一下,还是算了,真要讲也免不了枯燥的公式。

但是我可以直接告诉结论,别说平均年化20%的收益率,即便是10%,在复利效应下,不管你初期的本金是多少,未来你一定会很有钱,时间越长越有钱。

如果还能加上复投,未来你一定会财务自由。

祝我的读者朋友都尽快财务自由!

我对固态电池的看法以及操作计划,放在专栏本文前面。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title插图%num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