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衡集团涉嫌骗贷10亿”发出后,谁在冒充经济参考报发撤稿函?

11月26日,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

近期有部分网络媒体收到一份落款为“经济参考报新闻编辑部”的《关于〈〉一文的撤稿函》,经核查,该“撤稿函”系伪造,与经济参考报无关。

声明指出,作为全国性权威媒体,经济参考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所有新闻内容均经严格事实核查和编辑流程。任何冒用媒体名义、伪造公文的行为,均涉嫌违法,单位将依法追究责任。经济参考报同时提醒收到类似函件的机构与个人提高警惕,并可随时与该报核实信息。

%title插图%num

传媒见闻注意到,被伪造函件所指涉的原报道《河北首衡集团涉嫌利用员工骗贷10亿元》由经济参考报于今年7月10日刊发。报道提到,过去数年,河北首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首衡集团”)要求部分员工及其亲属注册公司或个体户,统一交由公司融资部管理;在注入经营流水后,以这些员工企业的名义向银行骗取贷款。据内部人士称,这些贷款由集团统一调度使用,涉案金额或达10亿元。

%title插图%num

对于“大规模利用员工骗贷”的指控,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予以否认。

公开信息显示,首衡集团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实际控制人为米亚林,其通过旗下企业持有集团52%表决权。

百度百科显示,米亚林是1974年生人,河北保定人,除了担任首衡集团董事长,其还是河北省工商联第十三届执委会副主席、河北省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保定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从媒体行业过往案例来看,一旦企业出现重大负面曝光,最希望“撤稿”的通常有三类主体:

第一类,与报道直接相关的企业及其利益方。如果报道中提及某集团、某关联企业或者某知名企业家,负面曝光往往给他们带来监管压力、银行抽贷、合作方收缩等不良影响,因此,他们可能是最直接、最迫切希望让文章“消失”的一方。

第二类,企业外包的公关团队。部分所谓的“危机处理公司”会在未获授权或未向企业说明风险的情况下,擅自进行伪造声明、伪造律师函、伪造撤稿函等灰产操作。但这类不专业的团队反而因为不懂媒体流程,操作粗糙,极易露出破绽。

第三类,“有偿删稿”产业链。这类灰色团伙会监控企业负面,主动向企业推销删稿服务,并通过伪造媒体函件来证明“删除进展”,借机骗取企业费用。其行为往往与企业无直接关系,却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大舆情风险。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灰产删稿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将可管控危机升级为多部门关注的舆情事故。合规、透明、留痕、基于事实的沟通,是企业面对舆情的唯一正确方式,任何赌博式“删稿服务”,都可能让问题变得更糟。

你认同吗?

*封面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