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冲刺!银行加码汽车消费金融优惠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加大对汽车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出低息优惠、高额补贴、高额度授信等车贷方案,同时涵盖抵押、信用、保证、质押等多元担保模式。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趋势既为汽车消费市场注入活力,也为零售信贷转型提供方向。

%title插图%num

车企、金融机构、消费者共同点燃了年末汽车市场的热情。(资料图,图片由CNSPHOTO提供)

银行推出汽车金融优惠

年末购车旺季来临,多家银行加码汽车消费金融支持力度。

比如,平安银行近期推出年末购车“最低0息起”活动,1万元起贷,最高额度可达100万元,适配从经济型轿车到豪华车型的不同购车需求,贴息后新车贷款年化利率区间为0%至10%(单利)。

11月16日至12月31日,邮储银行针对北京越野新上市车型BJ40增程推出专属优惠。选择该行汽车消费贷款可享至高4500元金融补贴,车贷年化利率参考区间为0%至6%(单利),担保方式主要有抵押、信用、保证和质押。

广发银行日前发布《关于调整广发银行个人汽车贷款提还违约金收取标准的公告》,取消此前“第6期还款日(不含)前不得申请提前全部还款”的限制,允许从第1期还款日起申请提前还款,第1至第12期期间申请全部提前还款的,违约金比例仍为剩余本金的8%。

今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12部门印发《金融支持北京市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加大商品消费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合理确定贷款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首次购买、以旧换新、二手车等不同购车场景优化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记者表示,银行加码汽车消费金融支持本质上是为应对年底汽车消费旺季的市场竞争,在监管部门叫停“高息高返”模式后,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巩固市场份额。

高政扬认为,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类方案能够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激活潜在消费需求,并凭借灵活担保方式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以高额度授信覆盖高端车型市场、吸纳优质客户资源。

专家提醒:要防范相关风险

‌据了解,2025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政策将于12月31日正式结束‌。面对这一时间节点,车企、金融机构、消费者共同点燃了年末汽车市场的热情。

深圳的消费者李女士表示,自己看中了一款新能源汽车,考虑到“国补”以及购置税的因素,买车这件事已提上了年末日程。

“从市场需求变化看,汽车消费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升级。”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其技术迭代快、智能化程度高,但初始购车成本不低。银行通过“低首付+长周期”“电池分期”“残值担保”等创新模式,将购车成本“化整为零”,缓解了消费者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年轻消费群体崛起,他们更注重消费体验与个性化需求,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银行推出的线上化审批、实时放款、弹性还款等产品,精准契合了这一群体的消费习惯。

袁帅认为,多家银行集中加码汽车消费金融领域,这一动态既是金融机构顺应经济形势、激活消费潜力的主动作为,也折射出零售信贷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说,要重点防范三类风险:一是首付比例下探带来的客群下沉和未来不良率的温和抬升;二是新能源车残值波动导致抵押物覆盖度下降;三是在净息差已处于低位的背景下,过度补贴或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安光勇认为,对于车企而言,金融补贴可以短期“以价换量”。但若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力没有同步提升,补贴退出后订单量可能下滑,或会对现金流造成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提醒,消费者若确实有购车刚需,当下是难得的“低成本杠杆窗口”,但需注意“零息”往往限定车型、期限,附加服务费、保险捆绑等“隐形价”可能比利息还高,签约前要算清综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