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迈向“体系化落地”新阶段

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金融科技加速迭代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净息差持续收窄、数字化人才需求激增、数据要素价值凸显等趋势,推动银行从传统经营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今年以来,有关引导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相继出台。与此同时,多家金融机构或发布涉及AI的设备采购公告,或在招聘计划中重点吸纳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旨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升级。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与AI应用已从“试点探索”迈向“体系化落地”的新阶段。当下,金融机构正以AI为核心引擎,重构业务逻辑、优化服务模式、提升风控能力,形成“技术—业务—生态”三位一体的转型范式。

%title插图%num

图为福建省福州市一家银行内,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市民宣传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数字化迈向新阶段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等三部门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加强科技金融专业能力建设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强化数字赋能,鼓励其研发数字化经营工具,增强企业识别和筛选能力,提升经营管理质效和风险防控水平。不仅如此,还要求金融机构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通过组建共保体、再保险等方式分散科技保险风险。

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在软件、信息、金融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

“政策为金融机构指明了转型方向。”袁帅认为,国家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明确“科技金融”战略地位,要求金融机构将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同时推动AI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如政策鼓励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业分支机构、优化内部考核机制,并支持通过知识产权、创新积分制等数据优化信贷模型。这种政策导向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试错成本,更通过“安全可控”的底线要求,引导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平衡创新与风险。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进一步表示,从服务效率来看,AI技术正重塑业务流程:银行智能客服可以24小时响应客户咨询,解决账户查询、还款提醒等基础需求;在贷款审批环节中,AI可以通过自动抓取企业纳税、流水等数据,将审批周期大幅度压缩,显著提升客户体验。

付一夫认为,在风险管理层面,AI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在反欺诈领域,AI模型能实时分析交易地点、金额、频次等多维数据,识别异常交易的准确率较传统规则大幅度提升,能够有效拦截盗刷、电信诈骗等风险。在信贷评估中,AI可以突破传统依赖抵押物的模式,整合小微企业经营数据、电商流水等非传统信息,让更多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助力普惠金融落地。

“此外,在产品创新上,AI推动金融服务个性化升级:智能投顾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自动生成资产配置方案;在消费金融领域,AI基于客户消费习惯,精准推送适配的信用贷、分期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等。”付一夫对记者表示。

AI应用全面深化

在政策引导下,金融业的AI应用正从试点探索转入全面深化阶段。在银行理财领域,大模型等AI技术在各类业务场景的渗透呈现提速态势。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布涉及AI的设备采购公告。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科技相关采购招标及供应商征集公告。

比如,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推进的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采购,年度招标控制价达2250万元,拟选取3家供应商合作3年。又如,浦发银行启动2025—2028年度信息系统研发外协服务招标,计划选出12—18家供应商组建IT外协人力资源池,服务期为3年,旨在缓解开发人员不足压力,提升IT建设效率与自主研发能力。今年9月,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公示了该机构人工智能创新建设工程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采购设备为8台PC服务器(AI)。

为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升级,多家金融机构近期启动2026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计划,重点吸纳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比如,南京银行要求报考者的专业背景需覆盖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并强调“同等条件下,具有金融从业经验者优先考虑。”广发银行则要求报考者的专业方向为计算机、人工智能、量化金融等领域,重点吸纳理工与经济金融复合背景人才,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者将获优先考虑。

在研究课题设置方面,AI、大模型、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应用成为各家银行本次招聘的重点。具体来看,中国银行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广发银行关注“人工智能提升FICC客户交易服务创新的研究,”南京银行的研究课题包括“人工智能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转型深入成效显著

数字金融是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关键抓手,当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正深入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11月11日,青海银行数字零售平台建设专项研讨会及项目启动会召开。该项目将通过构建覆盖“自主营销—自主风控—智慧运营”的智能化体系,助力青海银行实现大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标志着区域银行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阶段。

在零售业务领域,北京银行沉淀总结了一套数字化运营的体系框架。具体来看,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合适的金融产品、以合适的触客渠道,提供给不同的客群,获得数字化工具加持的客户经理队伍因而能够更好地洞察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科技赋能和风险防控贯穿始终。

以系统建设为切入点,赋能内部运营与业务创新,中华财险于2020年6月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启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确立“新经营之道、新运营之阵、新数字之根”三大战略支柱。历经5年探索,基于混合云基座、“双中台”架构,中华财险完成了76个业务平台、20个业务中台及23个数据中台项目的组件化重构,全面覆盖车险、意健险、财责险等业务线,打造了“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研发与运维效率实现指数级提升,系统发布周期从月级缩短至天级。同时,上线“中华神盾”风控体系,累计拦截风险超百万次,反欺诈减损1.39亿元,欺诈场景覆盖率达80%。

袁帅表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头部引领、中小突围”的差异化格局。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凭借资源优势,率先实现AI在核心业务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中小机构则通过“技术租用”与“垂直深耕”实现差异化竞争。此外,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转型边界,如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采购“天秤AI”量子计算设备,旨在通过量子算力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定价等复杂计算任务,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袁帅认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大模型与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协同,推动智能投顾、跨境支付等场景创新;二是服务普惠化,AI技术将降低财富管理服务门槛,使中小投资者享受个性化资产配置服务;三是生态开放化,金融机构将与科技公司、高校等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技术共享+场景共建”模式加速创新落地。

袁帅表示,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金融机构需要以政策为指引、以技术为杠杆、以业务为根基,在变革中寻找新机遇,在竞争中构建新优势,最终将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式发展。

“需要警惕的是,AI应用伴随着数据安全挑战。金融机构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数据加密、权限分级、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防范数据泄露;同时建立AI模型风险评估机制,避免算法偏见引发的合规问题,确保技术应用在创新与稳健间实现平衡。”付一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