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否有“泡沫”?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11月27日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对人形机器人、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扩围扩容等市场热点问题给出回应。

其中,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否有“泡沫”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扎堆”上市,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具身智能产业2030年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速度”与“泡沫”一直是前沿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和平衡的问题,这对于具身智能产业来讲,也是一样的。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和需求释放的双重作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产业规模,正在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发展。根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30年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

%title插图%num

上证报记者于祥明摄

李超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路线、商业化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随着新兴资本加速入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半数以上为初创或“跨行”入局,这对鼓励创新来讲是一件好事;但也要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关键在于合理引导。

李超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围绕强化政策牵引、加快技术攻关、推动成果应用等开展系统谋划。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一是加速构建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等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三是推动训练与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具身智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体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应用。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与运行

目前,全国多地纷纷启动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对此,李超表示,中试上接科技攻关,下接产业示范和量产推广,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参与应用中试基地建设与运行。

李超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推动制造、医疗、交通等一批重点领域应用中试基地启动建设,取得良好进展。

随着应用中试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资源汇聚和协同赋能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人工智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行业领域用户提供更加有力的能力支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参与到应用中试基地建设与运行当中来,积极开展应用中试验证与方案优化,加速应用成果转化和落地见效,既作为基地能力的建设者,也成为普惠服务的受益者。

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扩围扩容工作,目前市场对新的资产类型纳入发行范围也有一些期待。对此,李超表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扩围至城市更新设施、酒店、体育场馆、商业办公设施等更多行业领域和资产类型。

李超表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工作自2020年启动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证监会,持续推动基础设施REITs市场扩围扩容。在工作开展初期,将仓储物流、收费公路、市政设施、产业园区等纳入发行范围;后续,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增加了清洁能源、数据中心、保障性租赁住房、水利设施、文化旅游、消费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和资产类型。

据介绍,目前,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范围已涵盖了12大行业的52个资产类型,其中10个行业领域的18个资产类型已经实现了首单发行上市。

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强与证监会的协同配合,进一步优化申报推荐流程,动态完善有关项目申报要求,提高工作质效,在严防风险、严把质量的基础上,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上市,更好推动基础设施REITs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