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史航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火灾现场已受到控制。据央视新闻,香港特区政府消防处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2时,香港新界大埔火灾已造成75人遇难,另有76人受伤。
为帮助受灾的民众,据央视新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1月27日宣布,今晚即时向灾民派发每户1万港元应急补助金,投入3亿港元成立大埔宏福苑援助基金。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已开放9个庇护中心,有超过500名居民正在使用。特区政府将提供1800多个床位供受影响的市民使用。
为何此次火灾如此严重?据悉,起火的宏福苑由8栋高层建筑组成。现场视频显示,起火时火焰和浓烟迅速向上蔓延,火势猛烈。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方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是由于高层建筑起火时烟气受浮力作用向上浮起,形成“烟囱效应”。
在香港,类似的高密度高层住宅众多,一旦起火,火灾蔓延速度快,救援难度大,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方正表示,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救援灭火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要“防消结合”,注重内部消防设备的配备及维护,也要关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实施严格的施工安全管理。

香港大埔宏福苑火灾现场(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摄)
楼龄在40-49年的楼宇占比超过14%
公开资料显示,宏福苑是香港第一代“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屋苑,主要面向低收入市民出售。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小区常住人口4643人,其中65岁以上长者占比36.6%(近1700人)。
宏福苑共有8幢楼,每座有31层高,共1984个单位,每个单位建筑面积为48平方米-54平方米,楼龄超过42年。
一般而言,住宅楼有两种结构:板式、点式。板式住宅,也就是常说的“板楼”,楼型朝向单一,规矩方正;点式住宅又叫“塔楼”,布局呈点状分布,内部朝向多变。
从结构来看,宏福苑属于塔楼结构。
“因为香港寸土寸金,开发商追求的高容积率,点式住宅容积率较高,价格相对便宜,在香港有很多点式住宅。”方正说。
这与香港的人口密度与土地面积有关。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汉云撰写的《紧凑而富有活力的香港城市发展模式》提到,早在2016年香港就以256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居中国城市之首,排在世界第五位。
高密度开放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但同时存在居住空间狭小等隐患。“采取集约而高密度发展模式是香港人多地少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到,这仍需要考虑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提高宜居度。
此外,香港楼宇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香港市区重建局曾在2019年发布数据,全香港约有3.9万幢住宅(综合楼宇),约20%的楼龄在50年以上,约14%的在40-49年之间,提醒此类建筑要注意及早保养。
根据香港立法会文件于10月13日的讨论文件《加快市区重建的创新措施及市区重建局2024-25年度工作进度报告》提到,现时香港楼宇老化速度远超香港市区重建局和私人市场的重建速度。过去10年间(2014年至2023年),楼龄50年或以上私人楼宇每年增加约510栋。
由于这些楼宇过往缺乏适当维修保养,楼宇情况日渐破败,因而需要制定长远而有针对性的楼宇修复策略和执行方案。为此,香港市区重建局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
此次宏福苑的维修计划就属于楼宇更新大行动。
方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该建筑采用“V”字型构造,建筑内部形成一个凹槽。这种设计上方有天井,内部有通道,保证了日常使用时的通风和采光。
“但这种构造的建筑一旦发生大规模火灾,烟气受浮力作用向上浮起,起到‘向上拔火’的作用,形成‘烟囱效应’,蔓延非常快。”
所谓的“烟囱效应”,就是在相对封闭的竖向空间内,由于气流对流而促使烟气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现象。火灾时,烟气可能通过楼梯间、管道井、玻璃幕墙缝隙等部位竖向蔓延。

宏福苑的建筑内部形成凹槽。(图源:香港房屋署)
此外,方正认为,宏福苑的8栋楼,因为楼与楼之间的间距较近,加之当天风势较大,火势借风扩散蔓延。
同时,31层的楼高也给救援带来了更多困难。“常规的消防车供水很难达到它的最高层,能够展开的作业面比较有限。”方正说。

宏福苑的楼与楼之间间距较近(图源:香港房屋署)
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香港建筑署要求新建筑的高层要建设隔火层,但宏福苑楼龄已有42年,彼时还没有相关要求,所以并未建设有隔火层。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发现,香港屋宇署发布的《1996年提供火警逃生途径守则》提到,若楼宇达到25层以上,即需在楼层之间设置隔火层(又称避火层)。
而宏福苑建设落成的时间为1983年,为此建设时并未设置隔火层。
周思杰认为,除建筑本身的设计和层高原因外,此次火灾还暴露出材料使用、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
他表示,香港建筑署在2023年对围网的使用做出过指引,通知建筑业界使用的围网必须具备阻燃性,并给出参考的相关标准。
根据他在11月26日18点左右在火灾现场的观察,脚手架外的围网起火很快,几乎全部烧光。“从起火和燃烧速度来看,围网的阻燃性能极有可能是不合格的。”
“起火建筑外墙的窗户里面封了很多发泡胶,发泡胶十分易燃,并且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此次燃烧迅猛速度快,和发泡胶以及围网的不合理使用有关。这(在外墙侧使用大量发泡胶)是很罕见的,显然建筑公司没有很好地评估防火的风险”。
周思杰还关注到,此次火灾中,消防警报系统并未发挥应有作用。“按照香港建筑业的相关规范,施工过程中,新的消防系统启用前不得关闭旧的消防系统,并应做好相应检查和维护。这可能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程序和管理存在问题。”
香港消防处对此称,政府已经成立调查专队,会对市民质疑的火警警钟失效问题进行调查。
高层建筑防火,关键在防
高层建筑起火迅猛、扑救难,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防火工作?
方正认为,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救援灭火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火势发展后,从外部扑救相对困难,高层建筑应该把握“防消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把“防”放在第一位,注重内部供水、警报等设施的配备及维护,争取在火情初期及时扑灭。

暂停施工的宏福苑社区楼栋。(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摄)
“高层建筑应该配备屋顶水箱、消防水泵、消火栓、自动喷水装置、消防电梯等,在起火的早期保障2-3小时的供水,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防火分割、排烟等方面严格履行规范,定期维修维护设施设备。”方正说。
另一方面,要关注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实施严格的施工安全管理。“比如作业过程中如果要动火,必须有严格的动火管理和一套标准化的作业程序,得当清理周围的建筑材料,避免堆积。”
关于接下来要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防火工作,周思杰说,“事故发生后,我们建筑业界会和政府一起商讨,下一步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工友和管理人员的防火意识,并且要做好风险评估,监督各种法律和标准在实际建筑过程中有没有真正落地。”
周思杰表示,此次事故给香港建筑行业带来警醒,建筑行业将会探讨更多保障施工、防火安全的举措。
“比如说现在有的工地会使用临时消防系统,在施工时进行临时喷雾,起到避免起火和防尘的作用,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27日上午,一位受灾居民正远远看着自己的房子。(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摄)
方正关注到,当前在香港和内地,一些高层建筑正面临消防设施老化等问题。“北方一些地区建筑外层有发泡胶等保温材料,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很多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瘫痪情况比较严重,比如防火门质量差,不能有效关闭,还有消火栓、自动喷水这些设施也面临老化甚至瘫痪。”方正认为,当前必须有效更换瘫痪的消防设施,对消防设施定期检修维护,并且加大监督力度,避免一些单位糊弄了事。
方正还指出,要加强消防安全的科普教育力度,让更多企业和个人树立起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就像是每个人的保险,在建筑成本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却能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安全。在城市的过程中更新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本报记者傅一波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