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技术上半年业绩亮眼:营收创中报新高 自主创新成果显著

8月12日晚间,海能技术(证券代码:430476)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海能技术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34.87%,为历年中报最高水平;实现归母净利润547.15万元,同比增长139.03%;扣非净利润121.97万元,同比增长105.21%,实现扭亏为盈。

四大产品线全线增长 经营质量持续优化

资料显示,海能技术专业从事科学仪器及分析方法的研发、生产、销售,目前已构建起以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为主的四大系列百余款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等领域。公司的终端用户结构主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

海能技术在报告中称,公司前期的研发、市场投入及多品种的产品布局在报告期内得到了较好的市场反馈,四大系列产品收入均实现增长。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系列产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550万元、2688万元、2950万元、17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62%、43.34%、61.71%、23.07%,各产品线协同发力推动整体业绩攀升。

毛利率方面,四大系列产品除样品前处理系列毛利率略有下降外,其余三类产品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色谱光谱系列毛利率上升最为明显,达到10.9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整体毛利率提升的核心动力,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高0.91个百分点。

经营活动现金流方面,海能技术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579万元,而二季度单季实现净流入1162万元,半年度累计净流出收窄至1417万元。与此同时,公司资产周转效率同步提升,存货周转天数从去年同期的408.7天大幅下降至317.8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持续压降,从去年同期的23.48天大幅下降至14.66天。

综合上述数据可见,在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凭借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产品的市场销售势头良好,进而带动公司整体经营质量持续优化。

研发投入连续8年增长 多项成果持续落地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仪器仪表行业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支持范围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

在此背景下,国内科学仪器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高端仪器自主可控成为行业发展主线,为各主要国产仪器厂商带来广阔的市场机遇。海能技术表示,将顺应政策和市场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海能技术研发投入连续8年保持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20.85%。近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超过15%。公司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2746.86万元,同比上升1.58%,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0.19%。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31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91项,已受理在审查的发明专利申请41项。

公司在中报里表示,为顺应国产仪器替代进口的行业发展趋势,响应国家信创战略,实现国产科学仪器软件自主可控及数据安全,已在产品端布局开发基于国产“鸿蒙系统”的仪器操控系统,并于2025年6月,首先在TANK系列的部分型号进行初步测试,计划本年内完成该型号的国产软件系统上线,后续将陆续向其他产品普及。

同时,公司全资子公司海能基石投资2.3亿元在上海松江建设科学仪器智能制造基地,将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探索无人产线和智慧仓储系统。此外,公司大模型智能运营部也已完成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规划,且目前正在开发基于智能问答大模型的智能知识管理、智能数据分析和智能辅助决策工具,将有效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举措标志着海能技术在服务国家战略、AI赋能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的征途上,迈进了坚实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海能技术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细胞膜色谱智能分析仪器”已进入产业化前期,该产品具备智能化、高通量、生物识别等特性,有巨大应用前景,将提升国内新药研发领域的研发效率和自主可控能力。放到当前国内创新药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海能技术在创新药赛道上的业务前景值得期待,其投资价值也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