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在中国”升温 释放消费新动能

%title插图%num

今年4月,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购在中国”系列活动,在政策组合拳与“场景新叙事”的双轮驱动下,为经济回升注入强劲动能

受访专家称,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措施,有效打通了从政策设计到消费行为的转换路径,不仅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更为消费提质升级提供众多鲜活样本。

开拓消费新场景

长方形的小桌灯散发出橘黄色的光线,轻音乐的节拍跳动在木质餐桌旁,夏日黄昏的晚风偶有拂过,带来桌上美食的诱人香气,伴随冰镇啤酒的清凉,令人十分舒爽。抬眼望去,河对岸是魔都重庆的繁华夜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灯光次第点亮,一片璀璨景象。

这种舒适休闲的氛围吸引了很多旅游爱好者前来打卡。“打卡重庆的一家网红小店。”新西兰游客维利尔拍完照,发在了社交平台上。照片背景中,“购在中国”的标志尤为醒目。

今年4月以来,聚焦首发经济、国货潮品、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新增长点商务部等6部门统筹推动“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拓展多元消费场景,让国内居民和入境游客都能持续感受到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重点监测的50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6.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2%。今年上半年,全国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倍,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超7200家,“购在中国”成为我国经济的新标识。

“‘购在中国’系列活动已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通过政策与场景双轮驱动,有效释放了内需潜力,带动消费有效增长和消费信心提升;优化了消费环境,离境退税等服务显著改善;推动了产业生态重构与消费场景创新,促进国内外市场融合及消费升级。”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商务部牵头的“购在中国”活动,本质是通过消费场景重构激活内需潜力,效果可从供需两端观察。“政策端打出的组合拳,比如降低跨境消费门槛、优化免税政策,直接撬动高端消费回流,部分消费者从海外购物转向海南等国内免税区,带动本地零售、物流、文旅等产业联动。”

点燃消费新引擎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在提振内需方面,仍然面临业态同质化、绿色消费融合不足等问题,例如多地文旅集市和不夜街区趋同。“购在中国”的探索,体现出以政策创新破除机制梗阻、以场景创新拓展消费边界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当前政策赋能与市场响应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也将为消费升级转化为经济内生增长提供持久动能

为更好推动“购在中国”系列活动走深走实,刘春生建议,加快智慧服务升级,集成跨境消费服务并嵌入虚拟体验;加强绿色创新与区域协同,破除壁垒、激励可持续消费;对接国际规则,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同时打造“一城一品”特色消费品牌,避免同质化。

朱克力认为,需从场景创新、产业协同、政策精准三方面发力。在场景层面,建议借鉴低空经济经验,将消费场景向立体化延伸,比如在城市商圈顶层设置无人机配送站,消费者下单后商品通过低空物流快速送达,打造“即买即得”的科技消费体验,同时结合AR技术,让消费者在购物时实时查看商品全球库存与价格对比,提高决策效率。

在产业协同方面,朱克力表示,首发经济需与本土制造深度绑定,鼓励品牌在消博会等平台首发新品时同步开放供应链合作,比如汽车品牌在发布新车时,可联合国内零部件企业展示技术突破,形成“首发—制造—消费”的产业闭环,提升国内产业链附加值。

在区域覆盖上,朱克力建议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可通过“场景复制计划”,将消博会的成功模式向二、三线城市输出,比如与当地文旅项目结合,打造“特色街区+免税店+低空体验”的复合场景。此外,需建立消费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不同场景的客流量、转化率,动态调整政策与资源投入,避免“一刀切”式补贴,让“购在中国”真正成为激活内需、推动产业升级的长效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