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诺麦博实控人上市前股转套现,砸2400万推广仅换来17万营收

%title插图%num

文丨泊如

2025年8月11日,江西泰诺麦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诺麦博”)凭借“全球首创”破伤风单抗药物与豪华投资阵容成为市场焦点,谋求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向深交所申请上市。

研究发现,泰诺麦博的招股书里躺着两组割裂的数字:一边是年销30亿元的核心产品蓝图,一边是产品市场总规模仅有26.6亿元的天花板。过去三年,泰诺麦博已烧光14亿元,终于在今年等来首款药物的上市,不过一季度仅实现17万元的收入,产销率低至0.32%,这场豪赌的底色令人生疑。

【商业化能力与业绩承诺存鸿沟,平替市场大山难越】

泰诺麦博创始人郑伟宏曾在采访中表示,其研发的新药有“三个30”的原则,其中一个是单产品的年销售额要达到30亿元。然而,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却显示,中国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市场规模2024年仅达到26.6亿元,即使泰诺麦博吞下整个市场,仍未能实现当初的宏愿。

今年,泰诺麦博的核心产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新替妥”)开始生产销售,也是目前其唯一一款商业化的产品。今年一季度,泰诺麦博砸下2400万元的销售费用,销售团队多达350人,规模堪比成熟药企。其所有员工中,接近一半为销售,人数规模接近研发人员的2.5倍。然而,重金投入的销售体系未能撬动与之相对的市场规模,今年一季度,泰诺麦博仅实现17万元的收入,不够覆盖销售费用的零头。

同时,砸下血本换来的,却是生产线或陷入停滞的尴尬。目前新替妥最大产能为1800万支/年(规格为10mg/0.5mL/支)。今年一季度,新替妥的产量为7.91万瓶(规格为0.5ml),然而仅卖出了300瓶,产销率仅为0.32%,仓库里堆积的成品或足以覆盖未来三年的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泰诺麦博对于新替妥的描述为“全球同类首创”。然而所谓的“全球首款”,在市场眼里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唯一”。

新替妥属于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主要竞品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破伤风抗毒素TAT。目前竞品上市多年,市场教育相对成熟,价格偏低是竞品重要的优势。

过去三十年,竞品几乎占据临床路径,且已纳入医保统筹。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的价格在10-50元区间,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售价在30-35元,破伤风抗毒素TAT主流价格在241-320元内。

而此前,泰诺麦博大中华区市场营销中心副总裁赵文贵透露,新替妥的终端市场定价为798元/针。与竞品相比,新替妥的价格成了一道天堑,更遑论其还尚未敲开医保大门,未来患者的购买意愿是否强烈仍未可知。

前有“平替”市场未攻克,国内追击者已兵临城下。同类药物中,智翔金泰的重组抗破伤风单抗GS1-155完成III期临床,上市申请进入倒计时。康诺亚、康宁杰瑞等5家药企管线推进至II期。若按常规临床至上市的周期计算,2026年市场或将陷入混战。泰诺麦博的“首药”优势恐难长期维持。

【未盈利药企的长期价值拷问,实控人先股转套现】

泰诺麦博的背后站着2个人,一位是国际著名病毒学专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廖化新,另一位是正大绿洲制药有限公司创始人郑伟宏。技术大牛与创业圈新贵一拍即合,写出了欲造“首药”的故事。

这样的技术创新故事在国内已屡见不鲜,长期以来,市场对于此类药企是“名气大于实力”还是“实力匹配名气”存有争议。目前来看,泰诺麦博首款商业化产品销路仍未大幅打开,市场接受度和未来盈利能力仍难料。若产品卖不动,虽号称“首药”,但要如何支撑长久盈利?

从财务报表来看,泰诺麦博2022-2024年累计亏损了13.9亿元,今年一季度再亏1.77亿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现金仅余4.19亿元。按当前年亏损4亿元测算,若无新融资或收入突破,资金链仅能维持1年。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泰诺麦博累计未弥补亏损高达10.24亿元。在现金流持续失血,研发、销售、产能三座大山又必须继续投钱的压力下,上市成了续命的重要路径。而未来的盈利先要填平10.24亿元这一深坑,新老股东才能谈分红。目前来看,现金分红可能遥遥无期。

从泰诺麦博披露的报告期数据,由于盈利入账薄弱,2022年到今年一季度,其均未实施过分红。不过,在递表前夕,两位实控人廖化新、郑伟宏通过股转入账不菲。

根据招股书的披露,2022年4月、2023年3月、2024年9月,廖化新通过三次股转,分别落袋5920万元、4718万元、503万元,合计超1亿元;而郑伟宏则在2023年3月通过股转落袋7086万元。IPO前实控人频频通过股权转让套现,对自身前景的信心或已开始用脚投票。

而在资本市场上,任何不以患者可及为锚、不以实际盈利为帆的创新,或都只是估值的泡沫。当下一阵风吹来,“神药”的故事会散场,泰诺麦博唯有交出实打实的业绩才能长期可持续。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