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亲自下场背后:戴森平替,也感到压力了

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杨波

“戴森平替”,也开始焦虑了吗?

日前,徕芬创始人和自媒体互怼的消息引发热议。一个估值200亿的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居然和一个自媒体博主“怼”上了。这一切表象的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

以“戴森平替”出圈的徕芬,经历了业绩三级跳之后,正面临主力产品竞争加剧、新品表现争议不断、流量焦虑等成长的烦恼;能否突破这些困难,对徕芬而言尤为重要。创始人亲自下场的背后,或许也凸显了徕芬的业绩增长压力。

1

评测风波

根据最新消息,目前徕芬创始人叶洪新与自媒体博主的“互怼”已经结束。

事情源于8月16日,徕芬创始人叶洪新转发测评博主@楼斌Robin的一条评测视频,视频内容指向“徕芬剃须刀剃净度不如飞科”,叶洪新指责其“收编办事”。同时,叶洪新进一步揭露博主与徕芬前员工潘坚(楼斌哥哥)的关系。

%title插图%num

(图源:微博)

随后,叶洪新进一步表示,潘坚2022年拿500万离职后持续通过出卖信息和恶意行为打击徕芬获利,更指责潘坚勾结内部员工虚报合作费用。叶洪新称,之前曾与飞科老板达成共识,减少商业摩擦,但潘坚“打破了局面”。

对于徕芬老板的指控,@楼斌Robin随后回应表示,坚持测评客观性,称“胡渣剃净度对比可验证”,并指出“徕芬卖699元,飞科才卖399元,就算横评结果是徕芬更干净,那也是应该的”。

此外,潘坚也坚决否认相关指控,称离职补偿对应的是叶洪新承诺的股份(估值已上亿),500万属合理对价;至于“0成本的合作报价50万”,主要是中间人费用。对于叶洪新的其他指控,潘坚表示“请你拿出实锤的证据链,不然我保留追究你的法律责任”。

双方的“口水仗”至此达到白热化境地。

结果,事件在8月18日突然峰回路转。叶洪新突然删帖称“翻篇,志在星辰大海”,潘坚回应“回归产品才是根本”,双方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title插图%num

有分析指出,冲突背后反映了徕芬迫切需要在剃须刀等新品领域实现突破,但传统势力实力不容小觑,竞争日趋白热化。

2

创造了一个奇迹

徕芬的创始人,是1986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普通家庭的小伙——叶洪新。

早年间,叶洪新便随父母来到东莞谋生。他父母曾在广州做生意,但并不成功,还欠下了很多债务。因此当时生活十分拮据,叶洪新和父亲还曾去大街上捡过垃圾。

初中毕业后,叶洪新便到厂里打工。但他不甘平凡,后来自己攒钱参加了一所计算机职业学校。毕业后接触到淘宝电商,之后开始电商创业,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

后来,他看到了载人飞行器的商业前景,便将赚来的钱悉数投入,结果产品迟迟未能商业化,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尽管如此,叶洪新却积累了不少电池管理和电驱方面的经验与技术。

2016年,戴森高速吹风机横空出世,尽管售价高达3000元,依旧备受用户追捧。叶洪新看到了这个蓝海市场,便于2019年创立徕芬科技,开展电机技术攻关。经过近2年的尝试,终于成功研发出高速三相无刷电机,转速接近戴森的水平。

2021年,徕芬的第一款产品定价599元,号称价格杀手,仅为戴森价格的五分之一,也远低于其他品牌,但当时知晓的人并不多。后来,徕芬发布会的视频被粗略剪辑后发布到B站,结果视频播放量爆发。徕芬抓住机会,为视频大量投流,当年就让徕芬销售额突破1.3亿。

消费者很快了解到徕芬“戴森平替”的概念;2022年又迎来一次爆点。当投资人质疑“小作坊凭什么挑战巨头”时,叶洪新脱口喊出“全面超越戴森!”这句“狂言”被剪成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反复播放;配合数千名KOC的测评覆盖,徕芬2022年销售额从1.3亿暴增至15.67亿元,出货量近300万台。

到2023年,徕芬销量突破30亿。用3年时间,徕芬上演了新消费史上最彪悍的逆袭。

3

增长的焦虑

凭借3年30倍的彪悍成长经历,徕芬有了更大野心。

2023年10月,徕芬宣布进入电动牙刷领域,发布了首款电动牙刷。截至2024年7月,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全球用户数累计达250万+。不出意外,徕芬电动牙刷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口碑营销,甚至号称“徕芬让数码圈半壁江山齐聚”,可见营销攻势之猛。但这也引来部分用户抱怨徕芬的营销“铺天盖地”。

%title插图%num

据雷锋网《徕芬沉浮录》报道,徕芬电动牙刷的扫振一体本是创新亮点,但因专利保护上的疏忽,让竞争对手得以快速跟进。同时,徕芬在刷头添加金属片配重的设计,也被竞争对手解读为“打牙”缺陷,导致负面口碑发酵,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市场表现。

今年,徕芬再度跨界,推出剃须刀品类。5月份,他们发布了两款电动剃须刀产品,定价499元、699元。叶洪新表示,这是一款“吊打大牌、兼顾剃须效率和舒适度”的产品。但“湾财社”报道,不少用户在实际试用、体验产品后发现,T1 Pro负面评价较多,存在刮不干净、电机声音太大、电池续航短等问题;但P3 Pro正面评价很高,多数用户称其“高效亲肤”,不过其价格(699元)高于飞科同类型产品(399元)。

尽管徕芬回应称,T1 Pro适用于胡子面积小、注重便携和质感的用户;P3 Pro更适合胡子长得快的用户。但喜忧参半的用户评价,还是让买家的决策难度大大增加。

2024年以来,尽管徕芬仍在增长,但增速已大幅下降。据“湾财社”报道,2022年到2024年的双十一期间,徕芬的全网商品交易额分别为2.9亿元、4.4亿元、5亿元,虽然销量持续增长,但近两年的增速已从51.7%降至13%。

到了2025年,徕芬并未公布618期间的销量,具体数据未知。8月7日,雷锋网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称,今年618期间徕芬的GMV相比2024年有缩水。不过这一数据未得到官方证实,建议读者自行甄别。

%title插图%num

小家电领域,徕芬不是第一个黑马企业,素士、小熊等品牌都曾辉煌过,它们依靠聚焦爆款品类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小家电领域竞争激烈,市场空间有限,巨头又倾向于横向扩张,爆火4年后,徕芬未来的挑战可能会越来越大。

参考资料:

7月30日,蓝字计划,《这次徕芬没有模仿任何人,但新品剃须刀还是翻车了》

8月7日,雷锋网,《徕芬沉浮录》

8月7日,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新款剃须刀被指设计抄袭松下、口碑“翻车”?徕芬回应争议》

8月18日,界面新闻,《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公开“互喷”》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