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交所更新了哈尔滨东盛金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盛金材”)的上市进程。
据悉,2022年9月,东盛金材向中国证监会黑龙江监管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材料,正式开启上市辅导工作。辅导期间,公司重点完善公司治理、财务规范及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解决原材料采购高度集中等问题。
如今,东盛金材已过第一轮问询,但从招股书来看依旧问题重重。
业绩走下坡路
东盛金材成立于1995年,专注于铝合金元素添加剂等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包装、建筑等领域。
通过招股书可以看出,目前,东盛金材业绩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30亿元、10.45亿元、6.58亿元、3.6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5亿元、1.22亿元、0.52亿元、0.31亿元。
可以看出,2023年,东盛金材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7.05%、57.53%,业绩波动较大,其中净利润降幅触及50%的审核红线,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因此被质疑。
对此,东盛金材解释称一方面,公司主要原材料电解锰的市场价格从2021年7月暴涨,2022年3月又再大幅回落,呈现剧烈波动的态势。由于公司产品销售定价以金属原材料公开市场价格为基础,受到上述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2021年至2022年公司平均售价大幅上涨,2023年平均售价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公司生产与供应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能源危机也导致2023年公司在欧洲市场的下游客户对铝合金元素添加剂的采购需求有所下降。
简而言之,东盛金材自认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均为外界及市场变动,而非其自身经营问题。且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7%,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3.40%,公司经营业绩已经明显好转,业绩下滑的趋势已基本扭转。
然而,打脸的是,在同一市场环境下,东盛金材2025年业绩更是远不及行业平均水平。根据问询函回复内容,2025年一季度,东盛金材营业收入为1.73亿元,扣非净利润仅有0.11亿元;同一时期的行业平均值分别为33.19亿元、0.53亿元。
高毛利率遭质疑
业绩虽不稳定,但东盛金材的毛利率却常年居前,显著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2021年至2024上半年,东盛金材毛利率分别为16.62%、19.26%、16.78%、17.58%,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13.44%、12.76%、9.4%、8.95%,东盛金材的毛利率高出同行公司均值近一倍。
一般认为,高毛利的成因与企业研发技术、成本息息相关。建立较高的技术壁垒、研发生产线可令成本优势显著提升。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上半年,东盛金材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07亿元、0.13亿元、0.11亿元、0.05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70%、1.27%、1.66%、1.26%,远低于行业3.53%、3.60%、4.02%、9.93%的平均水平。
低研发费用率直接说明东盛金材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在专利数量方面,截至2024年年末,东盛金材拥有12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同一报告期内,立中集团合计拥有96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70项;深圳新星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73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润际新材母公司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共23项。
对比可知,东盛金材的发明专利数量或在同行中垫底。因此,研发不及同行,东盛金材靠研发降低成本,推高毛利率的说法便不具说服性,其高毛利原因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此外,本次上市,东盛金材计划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1700 万股,计划募资3.5亿元,用于年产6万吨合金添加剂、3万吨铝中间合金和2万吨铝钛硼丝生产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投入资金分别为2.66亿元、0.84亿元。
其中,用于年产6万吨合金添加剂、3万吨铝中间合金和2万吨铝钛硼丝生产项目将增加合计11万吨产能,东盛金材2023年末的产能约4.9万吨,计划增加2倍多的产能。
然而,东盛金材的产能利用率正在下降。2021年至2023年,东盛金材的铝合金元素添加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4.90%、72%、67.98%;铝基中间合金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8.72%、62.28%、39.98%。在产能利用率如此低的情况下仍考虑扩产,东盛金材或存在过度融资的嫌疑。
典型家族企业
根据招股书内容,东盛金材控股股东为张盛田,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为张盛田、段桂芝、张忠凯、张忠华、张忠坤。这是一家五口。
据介绍,张盛田、段桂芝、张忠凯、张忠华、张忠坤共直接持有公司76.33%的股份,并通过东盛成长、东众投资间接持有公司7.75%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84.08%股份,家族色彩浓重,张氏家族拥有绝对话语权。
其中,86岁高龄的张盛田为公司控股股东。小儿子张忠凯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大儿子张忠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经理;老二张忠坤与父母分别占据着公司另外三席董事之位。
家族式企业最有可能涉及的就是关联交易与分红套现,东盛金材也不例外。
据悉,2022年,东盛金材完成了四次增资和四次股权转让,而股权转让基本上是张氏家族对外转让股权。具体来看,2022年4月,张忠凯、张忠华以41元/股的价格向8位自然人股东合计转让54.5万股股份,转让总价2234.5万元;10月,张盛田、张忠凯、段桂芝合计向振兴基金转让153万股、向交润科技、科力高科、穗甬创业、融汇工创合计转让164.65万股,两次股转各自套现6000万元、6456.88万元;12月,张盛田、段桂芝、张忠凯、张忠华、张忠坤将持有的公司63.75万股股份转让给龙江创投,套现2500万元。此次股权转让后,龙江创投成为东盛金材的股东之一。
数次股权转让过程中,张氏家族累计套现1.72亿元。除了通过转让股权获利以外,在挂牌新三板前夕,东盛金材还实施了大额分红。2022年合计分红约1.62亿元,这部分现金分红基本上流进张氏家族的口袋。2021年至2023年,东盛金材三年的净利润合计2.69亿元,现金分红占比60.22%。根据北交所相关规定,东盛金材的做法属于“清仓式”分红。
结合公司产能利用率如此低仍要扩产的行为,东盛金材是单纯为了借助资本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还是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资本运作图谋?是否会将募集资金挪作他用,而非真正投入到产能提升和业务拓展上?这一系列疑问,亟待公司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