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财险困守“C班”,女掌门霍建梅独掌危局?

%title插图%num

文|萧晓 编辑/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

近年来,前海财险如履薄冰。九年累计亏损逾7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长期徘徊在“高压线”边缘,连续13个季度被监管评为C类,稳坐行业“差等生”席位。

在深陷困厄之际,“平安系老将”霍建梅临危受命,执掌帅印。然而,总经理李功霓突然请辞,管理层再起波澜。如今,高管团队再添两名新成员。一场由顶层震荡引发的自救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再添新成员

8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一则关于前海财险的行政许可,核准曹建军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财险”)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title插图%num

图源:深圳监管局

公开资料显示,曹建军,男,1969年11月出生,博士学历。

先后任职中建总公司第六工程局、天津市政府交通口岸管理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及天津市滨海新区投资促进局。

2018年进入宝能投资集团,任职投资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总经理,2023年已出任宝能投资集团副总裁。

前不久,监管还核准了崔咏灿前海财险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公开资料显示,崔咏灿,女,1984年出生,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

虽未在官网披露详细履历,但通过公开信息梳理发现,她曾在33家企业任职,足迹遍布宝能系多个核心板块——从深圳总部到芜湖、桂林等区域公司,涵盖地产开发、文化娱乐、医疗教育投资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她目前仍在北京宝能文创和深圳建雅园林担任董事,而这两家公司均归于宝能旗下,且两家公司均处于风险状态。

自“平安系女将”霍建梅于2025年初掌帅后,人事动荡不断。6月,前总经理李功霓闪辞;7月,唯一副总经理李玮玮离职,管理层一度仅剩3人(董事长霍建梅代行总经理职责、审计责任人王占军、合规负责人胡晟)。

在此危局之下,公司再度引入两名“宝能系”成员——曹建军与崔咏灿,意在填补高管空缺、稳定治理结构。然而,新团队的背景与关联企业风险,也引发了市场对其独立性与可持续性的担忧。

深陷“宝能系”债务危机

前海财险成立于2016年5月,注册资本10亿元,由深圳深粤控股、深圳市钜盛华、凯信恒有限公司、深圳建业工程集团、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共同筹建,各持股20%,且大部分股东与“宝能系”有关联。彼时,宝能实控人姚振华亲自出任首任董事长,将其定位为宝能“财险+寿险”双牌照金融版图的重要一环。

2020年起,宝能系因激进投资陷入流动性危机,成为压垮前海财险的关键稻草。2024年9月,法院终审判决钜盛华及宝能集团需向中融人寿清偿债务20.25亿元。为执行判决,法院冻结钜盛华多项资产,包括其持有的前海财险20%股权

此外,其他股东所持股权也遭轮番冻结,合计57.9%股权被锁死,彻底堵塞增资渠道。

具体而言,深圳深粤控股持有的17.2%股权被冻结,期限至2026年9月;深圳建业工程集团持有的20%股权被三轮冻结,最后一轮冻结期至2027年7月;凯信恒的0.7%股权被冻结,最后一轮冻结期限至2027年12月。

2024年初,前海财险发布一则临时信息披露公告,揭示了一笔高达1.2787亿元的“历史欠账”。公司股东及其关联方因长期拖欠保费,形成了巨额应收账款。尽管公司已多次尝试通过债务重组化解风险,但相关方始终未能履行偿付义务,资金回笼遥遥无期。

彼时,公司在2024年第2号临时信披文件中坦言:“公司股东及其相关方因其流动性问题,短期内无法足额缴纳拖欠保费。经公司与各方充分沟通,制订了股东及其相关方合计应收保费1.2787亿元的重组方案。”言辞克制,却难掩无奈。

2025年初,前海财险再度披露进展:其中9693万元债务虽已于2023年12月完成第一轮重组,转移至扬州宝能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宝能”),但截至2024年12月,扬州宝能仍未按约还款,债务再度陷入僵局。

为避免这笔款项最终沦为坏账,前海财险不得不再度出手,推动新一轮资产置换。这一次,债务被转至新的承接主体——深圳鸿兴莱华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鸿兴莱华”)。三方签署债务转移协议,约定由深圳鸿兴莱华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清偿责任。

更进一步,为增强偿债保障,深圳鸿兴莱华将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和瑞泽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和瑞泽”)100%股权作为对价,用于抵偿所欠款项。而天津和瑞泽名下持有53套商铺,经评估总价值不低于9694万元,足以覆盖债务本息。

最终,这笔复杂的“以股抵债”方案落地:天津和瑞泽的股权正式过户至前海财险名下,完成资产交割。与此同时,上述53套商铺也同步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作为风险缓释的双重保障。

困守“C班”

受“宝能系”深重影响,前海财险经营几近停摆,长期深陷亏损泥潭。

从2016年至2024年,前海财险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0.55亿元、10.24亿元、15.42亿元、22.66亿元、21.31亿元、19.39亿元、14.43亿元、15.64亿元及15.25亿元,整体呈下滑趋势。

盈利能力更令人担忧。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01亿元、-1.33亿元、-2.21亿元、-1.3亿元、-0.72亿元、-0.18亿元、0.23亿元、-0.89亿元及-1.12亿元。九年里,累计亏损7.51亿元。

进入2025年,颓势仍未扭转。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前海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为6.06亿元,净利润亏损0.5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长期困守于“C班”。自2022年一季度起,前海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就由B类下调至C类,至今已连续13个季度未能“脱C”,稳坐行业“差等生”席位。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6日,有143家保险机构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包括60家人身险公司与83家财产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其中,有5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处于不达标状态。除前海财险外,还包括华汇人寿、华安财险、安华农险和亚太财险。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00.84%。但报告预测,下季度该数值或将双双下滑至85.88%。

%title插图%num

图源: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对于前海财险而言,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一方面,需彻底厘清股权关系,加强与股东沟通,补充外部资本渠道;另一方面,应放弃“大而全”的幻想,优化业务结构,聚焦细分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此外,治理结构的优化同样重要,总经理职位的尽快补位,或将为公司注入新的决策效率。

而能否在危局中披荆斩棘,不仅关乎前海财险的生死存亡,更可能成为中小险企转型突围的重要样本。行业的目光,正聚焦在这位独掌危局的女掌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