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招把钉钉「重做一遍」,阿里AI ToB入口定型

%title插图%num

文 | 周天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从Manus到马卡龙,很多人的感觉是本轮AI Agent热潮到此偃旗息鼓,这个行业的创新叙事乏力了,硅谷的AI进展今年也显得无趣和停滞。

通用agent是不是AI的终极入口?

业界迷茫,但中国科技巨头已经抢先锁定了AI入口的理想形态,agent热潮也有了一个最强入局者,且是核心定义者—— 8月25日当天,十周年的钉钉,发布了无招回归4个月后的第一份「成绩单」:钉钉8.0版本也就是AI钉钉1.0。

这也是阿里寻找AI ToB入口的核心承载容器,除了界面UI和交互逻辑的巨变,这其中囊括着以下有记忆点的新功能都在处处体现着这一战略,在此试着以偏概全一下诸多新产品:

钉钉 ONE:专属AI秘书,自动拎出成千上万条聊天记录里的有效信息,并自动排序每天日程和事务。

AI搜问:整合企业内部知识库和外部信息的智能检索系统,可根据员工权限来千人千面地呈现结果。

AI听记:基于1亿小时音频训练的语音识别转文字和自动摘要功能。

钉钉AI表格:实时读取表格里网页数据,一句自然语言就能搭建工作流。

DingTalk A1:四合一智能硬件,集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助理等功能于一体,一款可以磁吸在手机上的AI硬件产品。没有人能拒绝磁吸的诱惑,就像小米YU7一大的记忆点就是满车的磁吸点位。AI把产品重做一遍,磁吸又把产品重做第二遍。

关键词是自然语言,自主决策,「未来在钉钉上的这些企业,会更多借助自然语言,通过钉钉的聊天界面,去完成背后CRM、ERP软件等的功能,甚至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非常重要的决策工作。」吴泳铭此前在定义钉钉时,提到了这样的战略期许,「未来企业内部系统将不再是孤立的功能模块,而是由多个AI智能体(AI Agent)相互连接、调用的动态网络」。

围绕AI核心战略,阿里正在构建一个横跨AI To C与AI To B的智能版图。对于钉钉而言,作为服务2600万+企业组织,覆盖了79% A股上市公司的超级入口,被重新定位为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企业智能中枢。

回归四个月的无招,很好地接招了AI ToB入口的命题作文。

01 「置身事内」的重构

刚刚回归的无招,首先用半个月时间「查产品问题」。无招认为,之前的钉钉臃肿不够简洁,他带着不同产品线一条条重新过细节,并要求每个产品线去获得真实用户反馈。这有点像马斯克在Space X的工作方法:为什么火箭上必须要用这些零部件,拆掉几个行不行?以前行业惯例都用,我就必须得沿用?对于不明由来的零部件,先砍掉,等火箭爆炸了再加回去。

%title插图%num

无招是从源头去查看细节,找一线负责人聊,去查工作日志,比如,客服系统,表面看,转人工率15%,客户满意度96%,数据优秀,但无招认为,这些数据有误导性,他坚持要实际走访,这样一来,就发现,很多客户反馈一年的bug,迟迟没改进。

原来这就是科层汇报机制呈现出来的虚假反馈,与真实状况的巨大gap,无招要打破这个gap,不满于传统指标里的形势一片大好,而是剥开细节,重新审视一遍业务。

这还只是一个业务为例子,其实无招几乎就是这样把所有业务都过了一遍。

为什么要这么做?无招离开的时光里,一度沉寂,却也多了很多新思考,让他能「置身事外」来重新思考业务逻辑,以旁观者视角跳出当局者迷的怪圈,同时,当了一段时间旁观者,不能亲自下场,也多了很多紧迫感,发布会现场,无招火力全开,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亢奋。

重构最直观地首先发生在:钉钉UI界面全盘革新,无招大刀砍掉多余凌乱的细节,真正用AI的自动化总结、梳理、提炼,代替毫无章法的摊大饼,从页面展示贪多贪全,而以自动化看板取而代之。把过去得人找按钮,变成由agent进行语义识别,自动判定优先级、相关性,来归纳梳理排列信息。

发布会现场呼声连连,主客的兴奋度都是很高涨的,业内很久没有出现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激进创新了。

这是因为无招真的在憋大招,在燃烧,更加直面痛点,才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重构。最近看Notion创始人Ivan Zhao的访谈,我深有感触,他说,「关键是要有归零的勇气。我们重构过三次代码库,甚至解散过整个团队。创业者常被惯性推着走,但真正的突破需要完全重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对周天财经说:我是随时可以重新选择技术路线,随时可以「打自己的脸的」。

看到钉钉新的界面UI,第一感觉是不习惯,那些凌乱的按钮都去哪了?紧接着的第二感觉是,没多久,关键信息又都回来了。因为,不再是人在纷乱的信息流中去费力找要点,而是让业务自然地「涌现」到人的面前。

人找信息,需要多个页面跳转,点进去,再退出,再点进去,到处翻看,上下滑动,因此,过去为了减少滑动和跳转,单个页面越繁复越好,今天,AI实现自动化了,自动总结一个群聊讨论出来的成果,自动根据聊天记录排好日程,把一个具体问题自动关联负责人,自动生成回复建议,自动索引出知识库相关文件,AI实现最短路径,就不再需要堆砌,因此,AI时代的工作界面,就理应是极简的,是重点突出的。无招找到了其中的第一性原理。

一天内,单位群聊信息有几千条,可能真正跟自己相关的且包含任务属性的就一两条,「小王你来研究研究,下周出个报告」,「张三李四下周一起去甲方那里驻场看看问题出在哪」,类似这样的关键信息可能就淹没在数百条消息中,agent这时候会介入,提示「未读消息较多,为你自动总结」,随后分发和推送到具体个人的任务流当中。

不仅仅是内部聊天,还比如,从魏桥创业的实践中来看,根据其CIO的讲述,过去,搜集电压、槽温这些关键数据,要往返于车间和办公室电脑查看,信息往往滞后,安全问题则发生在一瞬间。现在,不仅是手机端就能查看,AI还让这件事情更进一步,人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提问,就能问到数据,这种提问可以是:槽温超出正常值5% 的电解炉帮我找出来,AI就会马上做出一张表格,突出其中的异常值,再也不用人自己去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查找比对。

聊天软件是避免不了噪音,即便是一款工作聊天软件,而从纷乱的信息中提炼任务流,是一次「降噪」行动,也是真正的职场减负,但从更加第一性原理来看,也是无招想明白了AI的真正能力,就是做好初筛,把决策建议摆在用户的案头,把过去做填空题的模式,变成做选择题。

真正的「酷功能」是每日最前沿趋势的简报梳理,这些都是过去需要聘请专人来做的事情,今天由agent代劳。其中一个产品细节是,一个人点赞,还会自动推送给其他同事的信息流中,形成企业内部私域的学习分享氛围,颇为精妙。我和宇树科技的CEO王兴兴有过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他提到自己会经常把全球最前沿的机器人论文都看一遍,来洞悉技术路线的变化,从而寻找差距,这是不小的工作量,显然,今后王兴兴们所需要的这类论文梳理总结工作,都会有一个专用agent来代劳。

02 从AI钉钉1.0之中,我看到AI ToB超级入口的成型

微软CTO斯科特就认为:不可能出现「能搞定一切」的通用Agent,未来是垂直领域Agent的天下。

专注于AI领域的专栏「葬 AI」认为,通用Agent产品最核心的困境,就是用户需求不足,大伙不知道拿这么多Agent来干嘛。其主理人翻了下Manus自己推荐的用户案例,首页一共50个案例,一半是搜索场景,写研究报告;剩下一半是生成网页和小游戏。其中重叠了十几个案例是先写报告再做成网页或PPT。这说明通用Agent不通用,主要场景就两个:写报告和生成小游戏。收敛一下,所有的通用Agent主要就两个功能:DeepResearch和4399小游戏。

通用型AI Agent目前仍停留在「胶水式整合」角色,缺乏独特资产(如数据、渠道、算法),难以抵御「被集成」或「被纵深替代」的风险。

而从钉钉的激进创新中,我隐约读到了关于垂直agent的几个信息量,在未来可能是决定性的分野。

1 好的解决方案一定是跨应用的,是调用多个模型的,钉钉过去做的是应用超市,是这个生态形态的1.0,今天,无招把进度条推到了2.0,就是智能体的打通、协同,钉钉统一入口,融合多个模型,用户随意勾选,这是钉钉天然的优势。比如,AI fusion融合问答能力,会自动用三个模型来提供答案,用户也可以自己勾选模型。

2 通用agent还太早,但专用agent会爆发起来,而钉钉作为聚合者的机会非常大,甚至聚合者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用agent。

通用这件事应该是在做垂直发展之后才能发展,也就是OpenAI曾经规划出的AGI第五阶段:领导者。未来每个垂直领域会有很多专业agent,而领导者就像CEO一样,找到能力匹配的agent一起达成目标。而另一种实现通用的方式,就是聚合,基于场景把需求识别后拆解任务,分发给垂直agent,这是我在钉钉身上看到的巨大前瞻性。

关于垂直专用大模型,魏桥CIO马法红在演讲中有一个精辟的论断,其大意是:管理场景可以接受九十分,但是工程场景不能出错,必须做到一百分才可以被使用,她的判断是,因此通用大模型没法用,如果追求精确性,必须得是专用大模型,通过私有化部署调取内部敏感信息来训练。

另一个案例是,在AI听记这个功能中,钉钉就允许企业私有化部署,结合企业授权的内部知识库、高管口音、内部员工通讯录来进行专属训练,大大增加一些生僻专有词汇的准确性。

还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引入了几大专业助理,从AI财税助理处理公司记账报税,到AI法务助理帮忙审查合同,提示风险点,再到设计助理设计logo和海报,已经是在解决企业生命周期里的全部核心问题了。其中,无招谈到,AI法务助理就用到了非常庞大的司法案例库来训练,还找了国内顶尖的法律团队来进行辅助训练。先专业模型,再聚合起来,从而实现一站式对企业痛点的全覆盖,可谓AI ToB领域最大入口的绝活。

3 钉钉应用层的巨大飞跃,离不开和底层模型的协同,能不能「向下改模型」,直接修改底层技术,是agent长期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比如,钉钉AI听记,就是和通义实验室共同打造的,用1亿+小时的音频来训练模型,无招现场展示了其97%的识别准确率,让人震惊。

AI听记的准确性还不是最大的特色,而是自动判断对话场景,自动生成表格,形成待办事项,精确@具体员工。我用了多款录音转文字应用,多多少少都付过费,能做好结构化信息整理的,是我最大的付费诱因。

还比如,在制造业和电商行业,涉及到零部件并行制造的排期表格与电商备货库存清单,需要实现一处修改,多处同步调整参数和重新排期,那如果在某些行业和大规模企业里,一处变动,涉及到百万行的实时重新变动呢?钉钉二话不说,AI表格功能再次「向下修改底层技术」,和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团队联合开发了O-Table新架构,能支持百万行数据的实时并行计算。

AI表格现在不仅能根据一句自然语言来搭建表格,更进一步,甚至能自动更新,实时读取网页的关键数据指标,不需要人工反复修改更新数据,据无招说,有家美妆品牌,实现了24倍营收增长,就与每天都能复盘达人带货数据有关,实时调整投放逻辑。

写到这里,有一些图景已经很清晰了。知名AI工程师、Pleias的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Doria关于Agent的思考中谈到,目前大部分西方AI企业还停留在「纯应用层」的竞争模式上,甚至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仅靠应用层打下一场战争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AI Agent爆发和商业化应用的元年,如今看来,元年的定义者,不来自于Manus,而是AI钉钉1.0,而对于阿里来说,已经提前锁定了一个AI超级入口,关于AI的未来战争实际上已经提前结束。

*仅介绍公司,不构成推荐股票的建议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