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年轻化的形势下,38岁上岸的人员怎么办?

%title插图%num

文/清砚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前有上海市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后有江苏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部分岗位报考年龄放宽至38周岁。政策的调整和机会的增加让许多大龄考生欣喜不已。

然而对于体制内而言,上岸仅仅是开始,未来的提拔晋升才是贯穿人生的主旋律。而在当下干部年轻化的形势下,38岁上岸的干部正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如果不能谋划研究好对其的管理使用,未来的职业道路还真不一定好走。

一、按岁培养,干部调整难面面俱到

其实在干部提拔中。体制内不同层级对“年轻化”的定义不尽相同。结合过往经验来看,在县市区一级的基层,35岁以下都被视为年轻干部,科级干部年轻化的定义一般是30岁以下副科、35岁以下正科。

比如在上次换届调整中,某地对乡镇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党政正职和班子成员的比例都提出标准要求,同时明确要有1名30岁以下的干部。

到了市级部门,通常40岁以下会被视为年轻干部,38岁以下具备正科级履历,40岁左右竞争副处级是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方向。

在省级及以上机关中45岁以下的副处级会被纳入年轻干部培养范围,由于平台高、职数多,许多中央部委和强势省直机关的干部40岁左右晋升副处级,45岁左右正处级的路径并不罕见。作为大龄考生,38岁上岸后首要任务是认清形势,提前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落差太大。

二、前景不明,大龄人员进取动力弱

但是提拔晋升的蛋糕就那么大,有人吃撑就要有人挨饿,这一点在许多年龄“居中偏大”的干部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

在县局工作的老王曾大吐苦水,作为80后干部也曾年轻过,但那时单位提拔要求论资排辈,好不容易熬走了竞争对手,眼看副局长的位置排到自己时,上面开始提倡干部年轻化,为此领导还跟自己谈心谈话,要求老同志发扬风格,并以晋升职级作为安抚条件,老王只能无奈接受,否则撕破脸连“安慰奖”都不一定能拿到。

其实比提拔机会少更让中年干部难受的是年轻领导的“不近人情”。年初小李的单位提拔了一个“90后”科长,但是慢慢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最为明显的是老黄牛纷纷拒绝“流汗又流泪”。

除了因为领导画的大饼“飞”了,新上位的科长也许是担心立不住威,工作中只讲规则不讲人情,待人接物强硬强势,让科室的和谐氛围锐减。而且作为非本业务条线出身的领导,既急于做出亮点,又听不进中年下属的“落后”意见,最终在急功近利之下出现工作失误被上级约谈,不仅“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变成茶余饭后的笑谈,也让忍气吞声干活的中年人们纷纷开始“躺平”自保。

其实在许多中年干部眼里,在需要历练的年龄担上千斤重担不一定厚爱而是入坑,缺乏阅历经验,人脉资源不足,缺少危机意识,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现在那些38岁上岸的大龄考生,就直接面临这些局面,相比年轻人他们的职业规划更加迷茫。年轻人可以按照常规路径一步步职级晋升,一个个岗位历练。

而大龄上岸者由于年龄偏大需要短时间证明自己能力,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但他们往往面临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试错。

最关键的是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在体制内出人头地,当他们符合提拔标准之后都将年过40岁,如果没有组织关怀重视,此时他们既要同年轻干部竞争,又要照顾论资排辈的中老年干部利益,还要接受二三十岁年轻人的“号令”,他们又将如何自处?当吃饼都可能吃不上,面子上也不好看,可能除了默默等待退休没有别的出路,那么他们对事业的进取心又将如何激发呢?

三、风向变了,年轻化也不再绝对化

不可否认,干部年轻化的实施推进是正确且必要的。年轻干部有创新精神有工作干劲,能激活事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大龄干部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单位里几十年如一日苦干实干的顶梁柱、老黄牛,年龄不应该成为他们提拔晋升的的“刹车片”。

其实大龄上岸的考生也不用过分悲观,因为现在干部年轻化的风向自上而下开始转变,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不再追求绝对化,特别是许多官方或权威机构公开批评个中乱象,很难说不是代表了上级态度。

比如《中国组织人事报》8月8日刊发文章《年轻干部培养需“文火慢炖”》,关注到个别地方出现急于求成的倾向,为片面追求领导班子结构的年轻化,将提拔速度当作衡量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忽视年轻干部成长的客观规律。

而且据了解最近有些单位又在调整选拔干部标准,从关注年龄转变到具备一定基层经验年限,再结合当下延迟退休与精简编制的大形势来看,如果后续出现岗位流动速率变慢等情况,可能会继续引发提拔培养干部等一系列政策调整,届时38岁并非没有迎来新生的机遇前景。

总的来说,政策放宽是机会,不是负担,也不要过度焦虑,先上车再占位,打铁还需自身硬,别让想象中的困难提前绊住你追求进步的脚步。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