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吕行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0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观察之12】
海信的业绩还在一路高歌。这意味着其可以沿着原有产业红利持续高歌吗?答案,不妨从业绩报告中寻找。
8月25日晚间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海信视像实现营业收入272.31亿元,同比增长6.95%;归母净利润10.56亿元,同比增长26.63%。
不到一个月前的7月底,海信家电的营收达到493.4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润为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
作为海信两大核心基本盘,看上去家电与视像的财报亮点颇多。不过,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这家起家于家电的老牌制造企业,已进入转型深水区:
传统基本盘业务增速放缓,市场白热化竞争考验品牌可持续造血能力,人事变动带来不确定性,新业务举步维艰。
回过头来看,管理队伍的年轻化真能带领企业破局吗?一切或许还需要市场给出答案。
1
干部年轻化背后
近年来海信集团开始推进自身变革,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核心管理者日渐年轻化。
这从年仅40岁出头的高玉玲就任海信家电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就能看出。这位2007年加入公司的女性从财务工作做起,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成长为集团的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直至目前的子公司负责人(参见正经社《海信家电女将上位,并非并购上瘾?丨正经深度》)。
不过,高玉玲的上任,仅仅只是海信变革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布局多年的管理战略调整。自2022年海信灵魂人物周厚健退休开始,2023年2月,“70后”的贾少谦便开始成了海信董事长的接棒者。同时,海信强调,前任董事长林澜主动请辞,“即为干部年轻化作出了表率”。
500天内两度换帅,其中集团董事长换了2任,总裁换了1任。这看似频繁的变动,本质上是贾少谦掌控全局后即强调发展要从变革开始的一大信号,对新掌门人而言,从顶层架构开始,“少壮派”掌权或许才能解决目前的大企业病问题。
其实,这样的人事调整举动并不意外,因为年轻化、专业化确实成为海信的趋势。今年以来,海信的管理层出现多次变动,如原海信家电执行董事夏章抓卸任;朱聃被选举为执行董事;钟耕不再连任海信家电独立非执行董事………此次上任海信家电董事长一职的高玉玲更是年仅44岁的“80后”,无疑再次给外界传递了海信管理层的年轻化态势。
另外,贾少谦也对海信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2023年9月,海信重新启动架构调整,组建了消费者事业群,统摄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两大To C产业群,以及海信国际营销公司和中国区营销总部,力图从技术、产品、市场、营销等各方面进行调整。
不过,从多年前到多年后,年轻化战略的推行,还需要能给海信带来更大的腾飞和业绩的青春活力才行。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家电行业已经逐渐饱和,单一产品或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有限。海信家电虽然拥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多条产品线,但在与海尔、美的、格力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最好的证明之一是,相比2024年同期营收增幅为13.27%、净利润增幅为34.61%,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增速均大幅下滑。
暖通空调是海信家电最大的业务板块。上半年海信家电的暖通空调业务营收为236.9亿元,同比增长4.07%,毛利率下滑1.56%。
在空调市场,美的、格力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布局,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海信家电的空调虽有增长,但市场占有率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加之小米的入局和快速增长使得空调领域的竞争变得更加焦灼,海信家电在主力营收板块将面临更多竞争。
经营层面,海信在改善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优化负债结构方面依然有进步空间,如果由此影响后续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等关键领域的资金支撑,则会影响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新兴业务尤其需要这种可持续的差异化的竞争力,三电公司汽车热管理收入仅同比增长3%。海信家电虽在2021年斥资钱3亿元收购三电公司进军汽车热管理业务,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从目前增长速度和市场影响力来看,这种步伐还是不算太快。
2
视像红利还有多久见顶?
回到海信视像上,奥维睿沃统计数据显示,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占率为14.38%,且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国内第一。最新财报显示出的业绩同样亮眼,然而从产业周期红利看,行业的增长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
全球市场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下的出口市场疲软,关税贸易纠纷也或影响全球电视机出货规模,TrendForce集邦咨询推测,2025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或降至不到2亿台。
具体到中国市场,种种迹象表明,彩电市场逐渐步入存量时代,彩电业多年处于下滑态势,开机率降低,市场需求减少,是海信不得不面对的行业难题。洛图科技公布的《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追踪》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3596万台,同比下降1.6%,刷新了近15年来中国市场电视最低销量纪录。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近几年国内电视销量不断下滑,2016年累计销量还高达5000万台,如今却已不足4000万台,2016年移动互联网进入井喷式爆发增长期后,国内电视开机率从70%暴跌至30%,喜欢看电视的消费者越来越少。
最近的7月,洛图科技(RUNTO)发布了《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快报》,数据显示在7月份中国电视市场出货量仅有186.0万台,同比下滑了14.3%,小米、华为等头部品牌没有一家录得增长。
对海信影像而言,由于目前在业内处于龙头地位,行业增速和前景的疲软对其影响尚没有达到肉眼可见状态。但按照行业发展规律,产业周期红利一旦稀释见顶,深入赛道内的玩家也将或多或少面临压力。
当然海信将重心放在了大屏以及AI上,以此推动形成新的增长,业绩和市场份额表明,此举有一定成效。挑战在于,AI大屏电视的增长红利有多大,能带来多大的规模利润贡献?一切还需要彩电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后才能明晰。
3
出海需更加“激进”
面对各番挑战,海信并非没有意识到,甚至不断试图通过组织职能优化和各产业板块差异化管理等措施,鼓励内部创业,各产业板块自主管理、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开展组织变革与干部竞聘上岗等工作,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提高经营效率。
这些措施带来的早些年的经营战略调整之一,便是出海。
确实,在这一方面海信具备一定基础。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是海信重要增长点。2023年,海信全集团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9%,海外收入858亿元,同比增长13%。到今年,子公司海信家电上半年海外收入达204.5亿元,也同比增长12.34%,占比同样不低。
只不过,对比其他家电巨头,海信家电全球化仍在投入期。以海尔智家为例,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就已经超50%。
不过,正经社分析师认为,相比海信家电,在电视领域,海信可能在技术层面更加有自信,毕竟,产品力迭代才有加速的资本,以电视为例,从过去一年时间来看,海信推出了可折叠激光电视、8K激光电视、100英寸卷曲屏激光电视等多个“全球首款”,凭借画质的升级以及产品形态的创新,满足了用户不同场景下超百英寸大屏观影的需求,引领市场进入百英寸大屏无忧入户时代。
总结下来,海信在海外的表明,整体处于增势期,且海信家电与海信影像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成长轨迹,但总归而言,中国的家电企业以及电视制造企业,都在持续出海,国外市场短兵相接,依然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硬道理。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海信无疑是一个巨头,在竞争激烈、部分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海信家电和海信影像都需要从规模红利转变到效率红利,实现真正的穿越生命周期。【《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