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辉:一位重庆食品人的“慢”与“狠”

%title插图%num

“把企业做强、做大,创造更大平台,让兄弟姐妹实现物心幸福!为国家做点贡献!”——闫建辉

2013年3月,34 岁的闫建辉拖着行李箱走出江北机场。外面雨不大,却密,像他当时的”杭漂“心情,虽然年薪丰厚、期权在握,却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上市路演的群通知、护理用品的清香和飞机餐的寡味混在一起,让他突然意识到:如果继续漂下去,家就只是一个过春节的地方。

当晚,他给一位朋友发了一条微信:“我想回来了。”对方回得也快:“我这儿缺一个能打仗的伙伴,一起干?”

于是,闫建辉把辞职信拍在桌上,放弃了一半还没兑现的期权,带着十二年快消经验回到这座雾气深重的山城。那一年,他给自己定的KPI只有一个——“把根扎下去”。

从重庆到贵阳

重庆喜上喜食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的那天,办公室是借来的仓库,两张折叠桌、一部座机、三名员工。闫建辉把某食品品牌“省区总代理”的招牌挂在门口——这是他最熟悉的战场,也是现金流最确定的起点。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闫建辉成立贵阳分公司,起因只是一张薄薄的永辉供应商准入表。永辉西南区采购总监在电话里说得很直白:“想进场,先把工厂执照传真过来。”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贸易做得再大,也只是别人的搬运工;想要真正掌握货架上的话语权,必须有自己的生产线。

于是,在贵阳郊区一条还没通公交的断头路旁,闫建辉租下一片旧厂房,敲敲打打改成两千多平方米的小厂房——没有气派的大门,只有一张写着“喜上喜食品有限公司”的手刷招牌。设备是二手的,产能只够一天三吨,却刚好能卡进永辉“小批量、快周转”的供应链节奏。第一批下线的是给永辉自有品牌配套的调理包:麻辣牛肉片、酸菜鱼片、菌汤锅底,每袋两百克,正好够一家三口涮一顿火锅。那天夜里,分公司六个人围着一盆木炭取暖,像守着刚出生的孩子——贵阳三月的风很冷,但厂房里全是蒸汽和辣椒香。

两年后的火锅底料市场,进入川味龙头跑马圈地、渠道全面下沉、品类红利爆发的“黄金拐点”,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销售额约170亿元,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此时的喜上喜既有代理商品牌,也有自有品牌“哆佰味”重庆火锅底料,还有预制菜产品。

“我们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透。”闫建辉把2017年的自己称为“机会主义者”:线下3条生产线、线上交给代运营、工厂还接复合调味品代工,“一条腿在永辉、一条腿在淘宝,中间是速冻水饺”。半年后,电商亏损 50万,他直接关掉了淘宝店。

复盘会上,他写下八个字:“砍SKU、做爆品、组建独立运营团队。”2018年,哆佰味300克方块火锅底料上市;2019年,终端单月销售额破千万。同一个产品,同一支团队,只是把“犹豫”改成了“All in”。

“我不会一口气栽十棵树”

2019年,重庆宏佳食品——一家做了20年商超月饼、粽子、年货的老牌贸易公司挂牌出售。闫建辉去看仓库那天,发现员工平均年龄50岁,电脑还是XP系统,可渠道名册上却密密麻麻写着:重百、人人乐、家乐福……

“这是一张现成的网,只是网眼旧了。”他花了不到两个月完成收购,留下近50名老员工、原有的福利待遇不变,把ERP、冷链、财务系统全部更新。2020年,宏佳年销售额增长了一倍多;老员工老周拿到年终奖那天,在电梯里抹眼泪:“我以为自己要退休了,结果公司还给我办了生日会。”紧接着,闫建辉又悄然将重庆市君王食品有限公司收入囊中,顺势揽下新世纪超市的全部业务;至此,喜上喜的渠道版图像一张织密的网,从KA到BC再到特渠,几乎再无空白。

2020年,疫情来袭,线下餐饮冰封,火锅底料却意外爆发。闫建辉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写下第二行战略:“从卖味道到卖文化。”“长江号子”由此诞生——名字取自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包装融入磁器口、李子坝、长江索道等重庆地标元素,品牌宣传片请来非遗传承人曹光裕亲自喊号子,形象代言人请来艺术体操冠军。

闫建辉的心愿是把长江文化做成一张牌,而内在的产品逻辑也十分清晰。2025年7月推出的“水火锅”,把牛油砍掉四成,靠晒足一百天的石柱红辣椒和茂汶花椒吊味;另一款新品“发酵火锅”,则把乳酸菌请进底料,低温慢酿七十二小时,让麻辣多了三分柔和的酸香。全线拒绝防腐剂、香精、起酥油,只留食材本味。“坚守‘自己和家人能吃’的底线,不为短期利益牺牲品质,追求质价比而非性价比。”在内部会议上,闫建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如今,闫建辉已经孵化成功四个独立子品牌:做重庆特色小吃的喜上喜、做预制菜的哆佰味、做复合调味料的长江号子、做贵州米粉的苗锦记、做重庆小面的雍禾记,各算各的账,各融各的钱,就像四根筷子,可合可分。未来,他语速很慢,却笃定:“慢就是快。我不一口气栽十棵树,先把第一棵栽活,再栽第二棵,终有一天会连成一片森林。”

对话:关于钱、人、野心

记者:最缺的资源是什么?

闫建辉:第一,资金;第二,人才;第三,时间。资金可以让我们把节奏从“走路”变“跑步”;人才决定能不能跑对方向;时间决定能不能跑到终点。

记者:想过上市吗?

闫建辉:想过。但上市不是终点,是让200名员工,以及未来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蛋糕做大的工具。如果有一天我们走进交易所,我希望敲钟的不止我一个人,而是全体员工。

记者:用一个词形容自己。

闫建辉:务实。务实不是保守,是把每一分钱、每一分力都用在最准的地方。就像重庆火锅,牛油重、辣椒猛,但最好的那口,永远是火候刚好、不糊不腥。

2025年春天,他与贵阳南明区政府签下招商引资协议,把整厂搬迁、改造、升级一次做完。第一批下线的是贵州米粉牛羊肉粉系列——花溪牛肉粉、遵义羊肉粉、酸汤脆哨粉,每袋220克,汤、肉、粉、料四包合一,开水冲泡90秒就能还原街头老摊的味道。

“未来,我们希望把食品这条链条跑通。”闫建辉把手机里的示意图递到记者面前——最左端是贵州某万头肉牛基地,最右端则是设计稿图中的“重庆小面旗舰店”的门头,中间串起屠宰、分割、调味、预制、冷链、门店、电商,像一条被打通的任督二脉。“重庆小面连锁品牌的名字都已经取好了,第一家落地后一旦现金流跑正,我就把它复制到贵州的牛羊肉粉门店,再把两种模型打包给加盟商。”这些被做成标准化料包重庆小面浇头,一袋恰好配二两面条,拿到门店只需“开水一冲”,天然适配街头快餐场景。

灯火通明的山城夜色里,沙磁巷与中华路的“长江号子”特产店还在接待着外地游客,灯箱上写着“本地人爱吃的火锅”,像一声未喊出的号子,也像一颗刚刚种下的树,正在黑暗里悄悄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