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行,与勇敢者同行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郭俊宇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title插图%num

近日,“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携手中国无氧攀登运动员何静,正式发布联名合作。

一个是中国首位无氧登顶14座8000米高峰的女性攀登者,一个是依托全球极难救援服务能力,平安产险创新推出的“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

平安行与何静的联名,不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勇气”与“守护”的共鸣。

何静以普通人的坚韧挑战了一座座高峰,她的故事让更多人拥有了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平安行”则以专业能力守护每一次出行安全,让每一次出发都能安全抵达与顺利回归。

敢于突破,打造出行保险新物种

在户外探险圈里,何静的名字几乎是“传奇”的代名词。

作为中国首位完成无氧登顶14座8000米高峰的女性,何静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站上世界之巅。她并非天赋型选手,而是资质平平——“登山基因”弱,先天耐力中等,爆发力不足,缺氧耐受能力也只是正常水平。

她曾经被问及,在条件并不出众的情况下,是什么驱动着她一次次选择无氧攀登?她的答案很简单:“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

户外运动的魅力,不仅吸引着何静,也正吸引越来越多普通人走向户外。

目前,中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社交平台上,“户外探险”“荒野穿越”等内容热度持续走高,从“徒步雨崩”到“穿越乌孙古道”,相关话题频频掀起数亿次的讨论与浏览,折射出这股正在快速升温的户外热潮。

热潮背后,触目惊心的悲剧却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20岁女大学生丽江徒步跌落悬崖不幸身亡;16岁男孩在四姑娘山滑坠身亡;一女子武功山徒步因失温离世;两名驴友在陕西秦岭徒步穿越时失联,最终遇难……

据中国探险协会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335起户外探险事故,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

在这些事故中,意外发生后救援效率往往是决定遇难者命运的关键。若能把握黄金救援时间,伤残率和死亡率都将大幅降低。然而,传统救援体系的滞后与保障缺口,却一次次让本该握住的希望悄然滑落。

长期以来,传统旅游保险只提供“事后赔偿”,对于登山徒步、滑雪、潜水等高风险项目,要么保额低到形同虚设,要么直接拒保。事故频发和保障缺失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平安产险看到了这一空缺,推出旅游保险“新物种”——“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下文简称平安行)”。该产品颠覆了传统模式,以“防、救、赔、用”四大功能为核心,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直击“只赔不救”的行业顽疾。

%title插图%num

▲平安行的“防、救、赔、用”四大功能。

对于传统保险大多“免责”或“拒保”的滑雪、登山、潜水等高风险项目,“平安行”则反其道而行之,针对这三类场景推出“专项加购保障包”。滑雪包聚焦骨折与装备损毁,山地包覆盖高原反应、冻伤等场景化伤害,潜水包覆盖海洋生物伤害、减压病等潜水特疾。

这种场景定制,如同为每个探险场景系上专属“安全绳”,滑雪发烧友不必为潜水风险付费,登山爱好者无需为冲浪保障买单,既打破了传统承保的壁垒,更让保障与需求严丝合缝。

在旅行保险市场,人们很难再找到一款同时覆盖如此多保障场景的保险产品。

专业守护,让出行安全更有底气

勇气是何静敢于踏上雪山的起点,但要登上8000米雪山之巅,光有胆量远远不够,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

何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十多年来她一直坚持长跑,尤其是开始八千米攀登后,她一周五天早上都会跑个10公里,骑单车往返40公里上下班,除了负重训练外,还有定期的越野跑和一周三次爬楼梯。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才让她有了攀登高山的底气。

相比之下,越来越多普通人参与徒步、滑雪、潜水等户外运动时,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风险演练,面对突发状况往往更为脆弱。正因如此,他们更需要一份专业可靠的守护。

“平安行”的创新价值,恰恰在于用专业守护弥补大众出行的安全缺口。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赔偿金额的多少,而在于两大能力:“救得出”和“用得上”。

先看“救得出”。传统保险最大的问题是——事后赔钱可以,事发时没人救。

而“平安行”可以为用户提供急速救援服务,依托“平安全球急难救援”的强大服务能力,它可实现客户遇险信息可直通专业救援团队,最快15分钟内启动救援方案,依托专业野外搜救队伍及直升机救援资源,提供海陆空黄金72小时立体式救援,大幅降低因救援延误导致的伤亡风险。

7月30日,乌孙古道部分徒步游客被困,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中国平安紧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平安全球急速救援,27小时内完成7架次直升机调度,克服种种不利条件,成功将32名被困客户转移至安全地带。

%title插图%num

▲救援直升机落地天堂湖营地救援被困徒步者。

如果说“救得出”解决的是生死关头的紧急时刻,那么“用得上”则关乎日常出行中更高频、更琐碎的痛点。

很多人都害怕这样的经历:旅途中突发感冒发烧,不仅人生地不熟,找药、挂号、就诊都要花上大半天;更严重时,如果需要转院,往往要靠家人四处打电话协调,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平安行”把医疗服务直接嵌入保险中,可提供线上问诊、送药上门、异地就医陪诊、医疗费用垫付等多种服务,解决旅途生病、受伤自费、转院无人跟进等痛点,解决异地求医困境。

例如有游客登山期间心跳骤停,如果是在医疗条件不太好的地方,还需要转院治疗,需要靠医疗人员层层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平安行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运送和送返、住院医疗费用垫付、亲属慰问探访管家式服务。若客户不幸离世,还能提供当地安葬或丧葬保险金、亲属前往处理后事保险金、遗体或骨灰送返。

平安的这些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据了解,平安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组建“海外急难救援”服务团队,2001年更是在行业率先推出国内急难救援服务。

基于多年的成熟“救援服务”能力,平安已逐步打造“全球急速救援服务”体系,它不只依赖平安自身的资源,还通过整合商业、公共和社会资源,为用户提供风险发现、情况核实、需求响应、救援实施的4大环节、32类服务。

勇气让人敢于启程,但真正的底气来自专业守护。“平安行”让每一次出发,都有底气,也更安心。

持续探索,不断突破行业边界

在登顶14座8000米级以上山峰后,何静并未停下攀登的脚步,她计划继续挑战新的雪山,继续用脚步丈量着人类极限的边界,中国平安在产品创新方面也有着同样的探索精神。

回顾平安的发展历程,从保险起家,到探索“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模式,在数字化时代保持着创新活力和科技实力,它始终未曾停下创新和改革的脚步,依托自身丰富资源和实力优势,主动打破思维桎梏,在产品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引导消费者对全面保障和贴心守护的追求。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指引下,平安产险近年来围绕市场需求推出了不少好产品。它在产品层面的每一次迭代,都是在回应用户的真实需求,同时也在拓宽保险业的边界。

此前,平安产险已经为境外出行人员专门打造了一款意外险产品“平安24全球守护计划”(以下简称“平安24”)。这款保险产品首次提出了“先救后赔”的服务理念,开行业先河。“平安24”曾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去年还斩获了“小红书年度超级单品奖”。

今年推出的“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也被视为“平安24”的境内版本。而随着“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的推出,平安产险也实现了救援服务的全球覆盖。

%title插图%num

▲平安产险新推出的境内旅游保险产品。

不管是“平安24”还是“平安行”,均体现了中国平安“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恒”的精神,以及极致的服务和创新理念。过去,“赔”是保险的核心,如今,服务正在成为保险的核心价值。从“事后赔付”转向“全程守护”的服务革命,平安正在重塑人们对保险的认知。

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和出行需求的升级,这一产品创新不仅满足用户对出行安全的需求,也推动整个保险行业向前发展。

某种意义上,这与何静的探索精神高度契合。她不断向更高的山峰发起挑战,平安则不断创新拓展保险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