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宣布造车对标布加迪,大话和底气有没有关系?

%title插图%num

近日,一条造车的新闻迅速引爆舆论。

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行业,其首款产品将是一款超豪华纯电车型,目标直指布加迪威龙。这一消息不仅让科技圈哗然,更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一个清洁电器品牌,要挑战售价超2000万元、全球年产量不足百台的超跑之王。

据媒体报道,追觅的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此前一直专注于大模型研发,直到创始人俞浩在一次月度会议上提出“造车战略”。

这究竟是中国智造的又一次跨界突破,还是一场以科技为旗的资本行为?

引发争议的对标布加迪

追觅造车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技术细节,而是其极具话题性的定位——“对标布加迪”。布加迪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百年汽车工业的图腾。而追觅,作为一家以高速马达为核心技术的家电企业,其产品常年与清洁地板产生联系。将两者并列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美学。

这种反差,或是追觅最想要的效果。在社交媒体主导舆论的时代,流量即资本。追觅官宣当天,追觅在各大平台斩获15个热搜,足见其传播策略之成功。

问题在于,这场高调的官宣背后,是真实的技术路径,还是资本叙事的包装?据媒体报道,追觅的“自研超跑项目”目前仍停留在造型评审阶段,

追觅之所以急于寻找新故事,根本原因或在于其核心业务已陷入增长瓶颈。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销量从2021年的579万台,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406万台,市场规模缩水近30%。

%title插图%num

IDC数据显示,2024年追觅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仅为8%,排名第四,落后于石头科技的16%。“技术领先”优势正在被对手追赶。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追觅的投诉量为2505条,超过石头科技的1855条。

业绩压力之下,追觅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业务开始多元化:从大家电、无人机,到人形机器人“小麦”,再到追觅咖啡、山也觅茶、火锅计划……

小米汽车的成功让市场相信:只要流量够大、供应链够强,科技公司造车并非不可能。于是,“小米行我也行”的逻辑被套用,追觅试图复制小米的路径,用高调的造车宣言,为资本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追觅在公开信中强调,其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智能感知等领域有深厚积累,这些技术可迁移至汽车领域。例如,其自主研发的20万转高速马达,可应用于高性能电驱系统;视觉识别与路径规划技术,可支撑高级辅助驾驶。

这些说法并非全无道理。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汽车与消费电子的技术边界正在模糊。华为、大疆、宁德时代等企业已深度参与汽车供应链,证明了技术跨界的可能性。

但问题在于,技术迁移不等于产品成功。造车是系统工程,涉及整车设计、安全冗余、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全链条能力。追觅引以为傲的“高速马达”,只是电驱系统的一个部件;其AI算法,也需面对复杂多变的真实道路环境。

对比小米汽车,其成功不仅靠流量,更靠自研的智能座舱、澎湃OS、超级电机等核心技术。

用户是谁?是车主,还是流量?

一家公司是否认真做产品,要看它如何对待用户。

打开追觅的App,与石头、云鲸等竞品不同,追觅App的首页并非设备控制界面,而是琳琅满目的商城页面。用户必须手动切换到“设备”标签,才能找到扫地机的操控面板。这种设计,或将硬件视为获取流量的入口。

“流量思维”可能并不是适用于汽车行业。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其研发必须以用户安全为核心,而非以融资速度为目标。用牺牲用户体验来换取短期利益的逻辑可能行不通。

科技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焦虑:主营业务增长见顶,企业是选择深耕技术、打磨产品,还是转向资本游戏、追逐风口?

小米造车的成功,给了太多企业信心:只要有流量、有供应链,就能造出好车。但小米的成功是特例,而非通例。其背后是十年手机生态的积累、千亿级的研发投入、以及雷军“押上一生声誉”的决心。

真正伟大的产品,源于对用户的尊重,而非对市值的渴望。一些跨界造车者,或许要认真学习小米这种企业内核。

作 者 | 元方

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