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背后的温州男人,IPO进入最后阶段

9月2日,深交所官网披露,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纳百川”)IPO审核状态已变更为“提交注册”。

%title插图%num

这意味着,历时近两年的问询与审议,这家来自温州、背靠万亿“宁王”的新能源热管理产品供应商,正向创业板上市的最后一步迈进。

纳百川此次计划募资7.29亿元,取消了原定向纳百川泰顺扩产项目投资的1亿元,所得资金拟投向滁州水冷板生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表面上看,募资将帮助公司缓解现有产能瓶颈、加速技术升级。

但透过招股书和深交所问询,可以看到纳百川在一些方面仍需补课。

01 从温州鞋厂到电池热管理龙头

回顾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长史,纳百川创始人陈荣贤的创业轨迹颇具代表性。

1969年9月出生的陈荣贤,祖籍温州瑞安。

1989年1月,他进入瑞安市奔求鞋厂担任厂长,三年后转至瑞安市莘塍君得发服装厂做销售经理。

彼时,家族企业色彩就比较浓厚了,这家服装厂由其姐夫李顺龙独资控股。

陈荣贤妻子张丽琴于1993年3月生下儿子陈超鹏余之后,在当年9月也进入该厂,担任销售经理。

1996年9月,陈超鹏余三岁多了,陈荣贤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试水转行进入汽配行业。

随后,陈荣贤一边做服装厂销售经理,一边开始担任瑞安市奥特西汽配有限公司总经理。

据工商信息,这家公司后来更名为浙江奥特西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由其妹妹陈晓林及妹夫潘孝清控股,并于今年年初被注销。

2004年4月,34岁的陈荣贤决定自己单干,创立瑞安市纳百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汽车零部件产品。

公司成立后,妻子张丽琴和弟弟陈荣波陆续加入,分别出任财务经理和技术总监。

成立次年,公司更名为浙江纳百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后于2012年9月被注销。

2007年10月,陈荣贤又联合妻子、弟弟及妻兄张传建,三人设立泰顺纳百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简称“泰顺纳百川”),注册资本580万元,其中张丽琴持股70%。

一年后,张丽琴将70%股权转让给陈荣贤,公司由此成为其核心事业平台。

2009年,公司更名为纳百川控股有限公司,2023年完成股改并更名为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发展之初主要生产传统燃油车配件,2011年起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赛道,成为行业最早布局者之一。

2012年起,纳百川与宁德时代开展合作,逐步成长为后者的重要供应商。

2016年,公司为上汽大众配套其国内首款新能源汽车,随后陆续进入多家车企的首款新能源车型项目。

如今,纳百川已成为电池热管理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其核心产品电池液冷板已配套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吉利、长安、广汽等品牌,并打入奔驰、大众等国际车企供应链。

就连美国的特斯拉,现在也在用纳百川的电池液冷板。小编注意到,在2023年9月披露的第一版招股书申报稿中,纳百川多次提到特斯拉。

%title插图%num

不过,在其2024年4月发布的第二版招股书申报稿中,关于“特斯拉”的描述被完全删除,取而代之的是“T公司”。

%title插图%num

事实上,根据已有信息推断,第二版申报稿中的“T公司”就是特斯拉。

但为什么要在招股书中隐去特斯拉的名字呢?纳百川与特斯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而随着纳百川深耕热管理领域,公司于2024年获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一履历无疑为其登陆资本市场增添光环。然而,进入大众视野后,它注定会受到更多审视。

02 严重依赖宁德时代,增收不增利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纳百川交出的财务报表并不算亮眼。

公司营收虽年年走高,背靠大金主宁德时代,却依旧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从客户结构看,宁德时代已经成为纳百川的“生命线”。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宁德时代的直接与间接销售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五成左右,2025年一季度仍高达44.39%。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title插图%num

作为对照,三花智控(002050.SZ, 2050.HK)、银轮股份(002126.SZ)、方盛股份(832662.BJ)等同行业企业对最大客户的依赖度均控制在15%以下

%title插图%num

截图自三花智控2023年年度报告

不过,正申请在北交所上市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富科技(873855),过去三年对最大客户的依赖度在60%以内,比纳百川更严重一点。

尽管如此,但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纳百川显然已将半壁江山压在宁德时代身上。

纳百川还在招股书中披露,于2022年在电池液冷板领域独家与宁德时代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然而,据公开信息,宁德时代还是三花智控和银轮股份的客户,也从这两家公司采购液冷板。

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毫无疑问是拥有较强议价权的,尤其是供应商多元化时。

一旦大客户想降本增效,那下游供应商必须得在降价和可能的订单流失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财务数据也揭示了这一客户结构下,纳百川所面临的“增收不增利”窘境。

2022年至2024年,纳百川主营业务收入从10.08亿元增长至14.08亿元,但扣非净利润却从1.11亿元降至8804万元,呈现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更为直观,从2020年的24.86%一路跌至2024年的17.54%,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滑落至14.34%。

%title插图%num

作为主营产品的电池液冷板,其毛利率在三年间从19.69%跌至13.85%,再继续跌至今年一季度的13.85%,几乎失去了盈利弹性。

与此同时,公司负债水平持续攀升。负债总额从2022年底的8.34亿元增加到2025年一季度末的13.38亿元,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5%以上的高位,显著高于同行均值。

%title插图%num

另外,纳百川虽声称正加大研发投入,但研发费用率仍低于行业均值,2023年最高时也才3.87%。研发投入不足,或影响其竞争力的提升。

%title插图%num

03 家族色彩与神秘股东

尽管有从外部引入的力量,但纳百川的董事会和股权架构仍带有鲜明的家族色彩。

截至2025年9月2日,纳百川董事会共有6名成员,其中独立董事2名、非独立董事4名。

非独立董事包括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荣贤、董事兼董事会秘书陈超鹏余、董事宋其敏以及职工董事张里扬。

其中,董事张里扬系2025年8月经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现年32岁,自2015年5月入职以来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研发副总监。

陈超鹏余现年32岁,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打拼了一年多,才回到父亲陈荣贤创办的企业。

他于2020年2月加入纳百川,2023年1月起担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秘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是纳百川董事会成员,但陈荣贤妻子张丽琴和弟弟陈荣波均在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

招股书显示,为强化企业管理能力,陈荣贤夫妇和陈荣波还专门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了MBA。

董事会另一名核心人物宋其敏,现年41岁,中专学历,自2007年加入公司后长期负责销售,现任董事及销售部总经理。

两名独立董事之一的娄杭,现年48岁,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自2023年1月起任纳百川独立董事。

娄杭曾在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近14年,而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正是纳百川此次发行的审计机构。

股权结构方面,陈荣贤家族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9月2日的发布的最新招股书显示,陈荣贤、张丽琴、陈超鹏余一家三口合计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55.58%的股份

%title插图%num

其中,陈荣贤直接持股24.96%,其子陈超鹏余直接持股5.18%。此外,陈荣贤弟弟陈荣波直接持股10.56%,妻兄张传建直接持股13.31%。

上述5人还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这意味着陈荣贤家族合计控制纳百川79.45%的表决权,接近八成。

与此同时,员工持股平台纳百川科技中,张丽琴妹妹张丽云持股1.93%,姐姐张玉琴配偶李学荣持股4.48%。

高度集中的家族控制格局,无疑会引发一些市场疑问。

陈超鹏余岳父邹鹏飞控制的鹏睿资本,在2021年9月以14.29元/每元注册资本入股,出资2510万元,使公司估值达到10亿元。

而就在2021年8月,外部投资者鑫澳科技入股价格仅为5.71元/每元注册资本,价差超过1.5倍。

鹏睿资本2021年8月才成立,且仅投资纳百川,被市场普遍质疑为家族资本运作、意在抬升估值。

此外,2019年陈荣贤将10.3%的合伙份额以1.45元/股转让给李学荣、张丽云、李晶和娄益桓四人,认购份额分别为4.48%、1.93%、3.10%和0.79%。

根据公开信息,李学荣和张丽云来自陈荣贤家族,娄益桓当时是公司外部财务顾问。

有意思的是,李晶62.08万的出资竟来自陈荣贤个人借款,约定不晚于2025年底归还。

%title插图%num

尽管公司辩称李晶家属曾提供技术支持,但未披露具体贡献,深交所问询后仍未能消除市场对股权代持及利益输送的疑虑。

04 合规之痛:社保与财务问题

想要上市的公司,需要公开披露很多信息,因而会暴露出一些内部问题。

纳百川在几百页的招股书中,就揭露了自己在社保缴纳方面存在的合规风险。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共有员工1319人,但社保和公积金缴纳存在明显缺口:95人未缴工伤保险、104人未缴养老保险、170人未缴医疗保险、104人未缴失业保险,另有90人未缴住房公积金。

%title插图%num

这一情况与最高法自9月1日起施行的新规严重不符。根据司法解释,任何“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均属无效,用人单位必须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缴纳社保,且具有追溯效力,不再受两年诉讼时效限制。

这意味着,一旦员工提出追索,公司历史欠缴问题将难以回避。

更值得注意的是,纳百川退休返聘员工比例激增。2022年返聘人员仅20人,2024年已升至126人,今年一季度更达144人,占总员工的10.9%。

鉴于返聘人员无需缴纳社保,这一现象被认为可能与公司有意规避支出相关。

针对社保问题,纳百川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已承诺承担如补缴对公司带来的损失。

%title插图%num

按照现行标准,企业需承担约25.5%的社保比例。以170名未缴医疗保险的员工测算,若按月薪5000元计,公司每年需新增支出逾260万元。

若补缴104名未缴养老保险员工的三年历史欠账,金额总计约470万元,且尚未计入滞纳金。

纳百川近年利润已呈下滑趋势,若再计入社保补缴,公司全年盈利恐将进一步承压。

除社保合规外,纳百川在内部治理和财务操作上同样存在隐患。

2023年,公司前职业经理人张勇因劳动争议提起诉讼。

张勇系纳百川从外部引入的首位职业经理人,2016年入职,负责武汉地区的运营管理与新能源业务销售。

虽然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但中介机构在核查过程中发现,2021年初公司实控人陈荣贤曾通过个人账户向张勇及其配偶支付132.59万元报酬和费用,绕开公司账务,既未代扣个税,也造成利润虚增。

此外,2022年公司仍存在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废料销售款、支付经营费用的情况,金额超过190万元。

虽然比例不高,但反映出实控人对资金调度的高度控制,以及财务内控的脆弱性。

对于上述问题,纳百川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表示:“公司针对上述不规范情形已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了相关内控制度,自2023 年以来已不存在上述情况。”

%title插图%num

这类操作触碰了监管红线,即便公司声称已整改,发审会或许仍会追问其内控体系是否真正完善。

05 结语

资本市场欢迎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尤其是新能源链条上的配套龙头。

纳百川身处的电池热管理环节,关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寿命,赛道具备高成长属性。

然而,过度依赖宁德时代、家族化治理、社保合规漏洞,以及“增收不增利”的业绩表现,构成了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

尤其是在监管趋严、投资者理性化的当下,单凭赛道红利已难以掩盖基本面的短板。

纳百川能否借IPO契机补齐治理与合规短板,能否实现客户多元化和技术突破,将决定其能否从“准上市公司”真正走向资本市场的长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