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最有诚意的发布会
今年iPhone 17标准版终于上了120Hz高刷新率,iPhone 17 Pro终于用上了三颗4800万像素镜头和8倍镜……那些iPhone被吐槽多年的典型“挤牙膏”行为,今年终于“改邪归正”。
标准化iPhone 17搭载A19芯片,由3nm制程工艺打造,内嵌6核CPU和5核GPU。为配合Apple Intelligence,芯片配备优化的神经网络引擎,加上更大的内容缓存,设备端生成式模型和大语言模型运行速度可以加快,GPU运行效率相比A18提升20%。 续航方面,iPhone 17最长可达24小时,在电量耗尽时充电速度更快,20分钟可充至最多50%。苹果终于用上快充了,最高可以跑到60W了。标准化iPhone 17堪称全场最有诚意的手机。
此次苹果发布会最大的亮点在于,推出号称“迄今为止最薄iPhone”的iPhone Air,厚度为5.6毫米。iPhone16、17的厚度是7.8毫米。在外观设计上为达成超薄效果,苹果重新设计了外凸平台,以容纳摄像头、芯片和核心系统模块,并将其余空间规划给电池。并且,苹果用eSIM技术取代了传统卡槽。
它取代了以往发布会Plus版本的位置,价格也介于数字基础版和Pro版本之间。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有史以来首次计划开启连续三年对iPhone进行重大改版,而这个计划就是从iPhone Air开始。
但Air真的担得起今年发布会排面吗?恐怕很难说有这样的效果,因为Air定位还是过于尴尬和拧巴。
首先是轻薄这个概念并没有被苹果贯彻到底,为了解决Air续航短的问题,苹果专门17Air设计了价值799元的MagSafe充电宝。但问题加上充电宝的价格差不多购买iPhone 17 Pro了,完全版的芯片更好的续航。所以这个轻薄的价值何在?
当然为了轻薄付费也不是不行,当你掏出Air,就像把一张“我敢为1mm的厚度付200刀”的信用卡拍在桌上,无需亮出余额,别人已读出你的“支付勇气”。
更大的问题是Air机型定位略显尴尬,既非旗舰产品,也不能吸引更关注性价比和尺寸之间平衡的广泛消费者。如果是为了折叠款iPhone承担实验任务,验证各项高成本的材料和工艺,那也说得过去。
此外,购买Air的人,还需要办eSIM卡。这意味着,想买iPhone Air的用户,要么本来就是联通用户,要么愿意为了这部手机换运营商。
至于iPhone 17Pro和iPhone 17Max则更像是常规升级,采用了新的散热系统将续航时间提升到了39小时,以及背部镜头升级到了4800万像素,传感器尺寸达到了上一代的两倍。
除了iPhone之外,更吸引人关注的是AirPods Pro 3,因为加量不加价。AirPods Pro 3首先是将自己最突出的降噪功能进行了大幅升级。其更新包括超低噪声麦克风、更先进的计算音频技术,并配合了全新的泡沫材料填充耳塞,最终达成4倍的主动降噪效果。
AirPodsPro 3还配备了全新的实时对话翻译功能,不仅能实时播放对方发言的翻译,还能用iPhone显示你的说话内容,并翻译成对方的语言朗读出来。可以说Apple Intelligence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它的场景。
阿里苹果在国际市场上“左右为难”
上半年很多人还在为一年多次来华的英伟达黄仁勋感慨不易,但要论年度最惨,恐怕还得是苹果的库克。老黄再不容易也不妨碍股价一直在飙升,老黄最多只是少赚,而苹果则很有可能失去某个市场的统治力。
从苹果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在截至2025年6月29日的第三财季,iPhone营收为402.6亿美元,同比增长5.8%。尽管保持增长,但竞争压力依然存在。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为960万台,排名第五,位列华为、vivo、OPPO、小米之后,同比下降1.3%。
要知道这还是在国补刺激之下,苹果在国内才首次大幅增长。经历了大中华区连续7个季度同比下滑的趋势,苹果二季度大中华区营收达到153.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7.28亿美元增长超4%,库克在财报会议中解释,二季度是手机等数码产品“国补”产生影响的首个完整季度,苹果的部分产品确实受益于“国补”。
那么苹果销量为何会出现连续下滑呢?客观来看,除了iPhone创新吸引力不足之外,还有就是中国厂商太能卷了,折叠屏除了小折叠还有三折叠,甚至折叠平板,影像系统早已升级到了1英寸大底,还有全焦段覆盖各种AI抓拍调色。
苹果仍然是全球市场策略,一年只开一次手机发布会,多少有些跟不上多变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最近苹果公司做了一项大胆的决定——在印度生产供应美国市场的所有iPhone 17机型。外媒援引Canalys的数据,称目前美国市场近80%的iPhone从印度进口,预计上半年是1860万台,占比较一年前的53%大幅提升。苹果在印度大规模量产新旗舰,释放出明确信号:加大对印度市场的战略投入,重塑其全球供应链体系。
在印度生产手机?这在过去好像一个笑话,但是在苹果、塔塔集团以及富士康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了现实。一些生产线引入了自动化精密机器人,也配备了具备机器视觉能力的先进质量控制系统以及精密校准工具,劳动力的制造技能也随着专业培训得到大幅提升,这些是印度生产高端iPhone机型的前提。
从2025年初至4月份,美版iPhone在印度的组装占比已从53%提升至80%,但在高速扩张的背后,印度电子制造业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本土化、成本控制以及外部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上。一位在苹果供应链内部负责制造管理的资深人士表示,高端零部件(如先进芯片组和显示驱动芯片)的短缺问题持续存在,这些零部件大多从东亚进口,主要国家就是中国。
组装手机并不难,这在越南工厂早已实现,但实现供应链本土化颇为困难。如果没有庞大的内需市场,组装本土供应链就会缺少市场竞争力,其次,供应链本土化意味着有较强的技术自主化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印度目前市场虽大,但2024年iPhone销量只有1200万台,而在中国,2024年苹果年销量有4290万台,在2023年更是达到5190万台。
其消费潜力差距不言而喻,印度不缺劳动力但当下供应链早已精细化智能化了,黑灯工厂和灯塔工厂才是未来的大趋势。如果没有成百上千的印度“果链崛起”,印度高端制造恐怕也只是任重道远。
苹果要想把宝押在印度身上,在政治上也是非常为难的事,目前,美国已明确将印度进口的商品由前期加征25%的税率提升至50%,尽管这一政策还未波及到iPhone这类商品,但只要争端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就持续存在。在苹果公司承诺6000亿美元投资美国本土之前,特朗普一直呼吁苹果不要在印度制造iPhone,而要回美国。
而中国显然是需要苹果的,这种双向合作的基础还是存在的,据界面新闻报道,郑州富士康iPhone17港区产线已接近满产,近20万人两班倒赶工。
苹果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当下各方都希望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地缘政治的拧巴和无奈还将继续下去。
苹果AI落地不一定能拯救销量
在AI手机逐渐普及的当下,苹果的AI策略显得有些曲折。国行版Apple Intelligence(苹果AI)跳票多次还没有推出,有声音认为苹果销量之所以不高就是因为AI没有落地。用国产模型那效果自然会打折扣,用苹果完整版 Apple Intelligence才能激活市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去年WWDC上,苹果三句话不离Apple Intelligence,不仅在文字编辑、相册、图片生成等多个点位引入大模型能力,更是宣称将用多模态大模型,彻底重塑Siri的使用体验。仿佛苹果又领先行业了。
但苹果Apple Intelligence真的推出之后,却是骂声不断。以至于苹果不得不在iOS18.3版本停用了新闻和娱乐类别的通知总结,免得一不小心又把谁给写死了。新版Siri的更新速度更是灾难,海外用户发现,Siri的视觉智能,实际上只是接入了谷歌搜图,大模型Siri也只不过是个免费版的chatGPT入口。
The Information甚至爆料苹果“造假”,WWDC24上很多AI功能连Siri团队自己的人都没见过,没有实机,全是播片。
这次发布会同样平淡,AI几乎没有怎么展示,所以在苹果发布会后市场才会收跌1.48%,市值一夜蒸发5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32亿元)。
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遥遥领先的科技巨头吗?如果你对苹果的过往有深入了解,就会清楚这才是“果味”。
知名苹果分析师 Mark Gurman 在外媒发了一篇长文,题为《Why Apple Still Hasn』t Cracked AI》(为何苹果仍未攻克人工智能),揭露了苹果内部对 AI 态度的摇摆,内部的斗争和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
一位苹果老高管说:“在 AI 领域,你得先投入才能知道产品是什么。这不是苹果的做事方式。苹果在开发产品时,早就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惯常的策略是晚入场,凭借超 10 亿用户,稳扎稳打,最终击败所有人。”
其实库克也这样说过,他提醒员工,苹果从来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苹果很少成为品类的开创者。Mac 之前有 PC,iPhone 之前有智能手机,iPad 之前有很多平板电脑,iPod 之前有 MP3 播放器。关键在于,苹果创造了这些产品类别的现代版本。”
但问题是苹果眼下的落后可能不是一点点,苹果生成式 AI 的能力的确落后,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公司内部有一款能处理基本的图像生成的聊天机器人,但该机器人比 ChatGPT 落后至少 25%,在处理大多数查询时的准确性明显不足。
为了提供消费者真正想要的 AI 产品,苹果只好去找谷歌、Anthropic 和 OpenAI 等竞争对手谈判。苹果还在研发更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器芯片,代号为Baltra,专门用于支持 AI 功能。同时,公司还在休斯顿建设新的 AI 服务器制造工厂。库克强调,由 Johny Srouji 领导的芯片开发工作是苹果AI战略的关键。
AI行业日新月异一点不夸张,OpenAI也只能短暂局部领先,次一等大模型排名竞争异常激烈。苹果自研的AI目前来看显然上不了牌桌,如果只能采买别家大模型,那么苹果的高估值故事就会破裂。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苹果仍然不会放弃自研,同时跟头部公司保持暧昧关系。
写在最后
牙膏挤爆的iPhone真的会销量“燃爆”吗?笔者不好判断,但起码这一次苹果少了些“贵族”架子,多了些接地气的配置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