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寿险战略调整,与平安健康险业务彻底分离

%title插图%num

一则看似平常无奇的业务调整公告,悄然拉开了中国健康险市场深度变革的大幕。

9月8日,平安寿险郑重宣布,全面接管代理人渠道的短期医疗险销售业务,与此同时,同步终止平安健康险产品于寿险渠道的销售。

%title插图%num

这场被官方定义为“业务优化”的调整举措,实则是中国保险业发展进程中极具标志性意义的战略分拆之举,它清晰地折射出健康险产业从依附式生长迈向独立成熟的进化轨迹。

二十年共生关系的终结

回溯往昔,平安健康险作为国内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自2005年创立以来,便与寿险渠道构建起了深度绑定的紧密关系。

相关数据表明,在2024年其190.81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三成依赖于寿险代理人渠道的代销,仅仅中间业务收入就高达12亿元。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发展模式,在健康险市场的爆发期着实收获了快速增长的丰厚红利。

中国健康险保费规模从2009年的574亿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9774亿元,在15年的时间里扩容达20倍之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然而,当行业步入精耕细作阶段,这种共生关系开始显现出裂痕。一方面,平安寿险依托覆盖2100万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基础以及庞大的代理人网络,相继推出了“智盈倍护”“e万家”等自主健康险产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针对“飞单”“随身易”等违规销售行为展开的整治行动,加速了渠道分离的进程。此次调整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是矛盾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结果。

双轨制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深入剖析这场分拆,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商业模式之间无法调和矛盾下的必然抉择。寿险所追求的是规模效应与渠道效率,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对庞大客户群体进行快速覆盖;而专业健康险则需要深耕医疗网络、精准控费以及进行服务创新,更加强调专业化与差异化。

当健康险产品的复杂度不断提升、服务链条持续延长时,传统的寿险代理人体系便难以承载专业健康险的服务要求。
这种矛盾在国际市场早已有先例可循。美国联合健康(UnitedHealthcare)凭借专业化运营,实现了2800亿美元的市值,是中国平安市值的两倍。

反观国内市场,目前最大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在2024年的保费仅为486.95亿元,平安健康以190.81亿元紧随其后,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健康险专业化发展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平安集团此次实施的拆分举措,正是对国际成熟市场发展规律的积极顺应。

产业重构中的机遇与挑战

短期内,此次调整所带来的阵痛难以避免。平安健康险将直接面临渠道断供的巨大压力,其规划的“2026年十万代理人、两千团长、两百总监”的自建渠道目标,可谓挑战重重;寿险代理人则需努力适应全新的产品体系,其收入结构也面临着重构。

%title插图%num

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这种“断奶”式的改革将倒逼各方突破自身的舒适区。对于平安寿险而言,自主掌控健康险产品意味着能够构建更为完整的客户经营闭环,这有利于数据的沉淀以及利润的留存;对于平安健康险来说,脱离渠道依赖将促使其打造真正的核心能力,涵盖产品创新、医疗网络建设以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恰恰是健康险市场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此次调整将推动产业生态的重构。随着医保局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健康险正从简单的赔付工具,向包含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创新药支付的多维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这种转型需要专业机构进行长期的投入,绝不可能再依靠“搭便车”的模式来实现。分拆后的平安健康险若能聚焦专业价值,反而有可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健康险黄金时代的真正开端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场调整预示着中国健康险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过去,健康险常被诟病为“新业务价值粉碎机”,而如今,在报行合一等政策的引导下,它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从短期险向长期保障转型。2025年前四个月,全国健康险保费已达4557亿元,同比增长4.06%,全年保费突破万亿已毫无悬念。

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中,专业化、精细化运营将成为竞争的主旋律。未来的健康险市场将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层次:

基础医疗险可能会继续依托寿险渠道,以实现广泛的市场覆盖;中高端医疗险、专项疾病险等复杂产品,则需要专业机构进行深耕细作;

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的融合,将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平安系的分拆,恰好为这种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样本。

这场看似“兄弟分家”的调整,实则是中国保险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当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寻找到最契合自身特质的发展路径时,整个行业才能构建起健康多元的生态体系。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健康险的黄金十年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而今日的渠道重构,正是为迎接这个巨大的市场机遇所做的必要准备。(编辑/陈小泉 文/燕梳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