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央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年初执行。
着眼个人信用救济
央行运营的征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20多年来,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
“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潘功胜指出,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央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它既是对个人在特殊时期遭遇困境的合理回应,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保障。”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保障征信系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使征信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这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加准确地评估个人的信用风险,为真正有需求的个人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这相当于央行给银行发了一张‘免罚券’,但只此一次。”在觅峯集团总经理、企链接首席架构师徐晓君看来,疫情是系统性外生冲击,把部分“好借款人”打成“坏征信”,市场已用3年完成风险定价。一次性剔除小额已结清记录,边际上释放的是消费贷、车贷、白领贷的合格客群,预计撬动约5500亿元的潜在授信额度,对银行而言是“低风险甜点”,对平台而言是“流量复活”。
落地细节应再校准
“需要注意的是,央行明确‘不展示’而非‘删除’,保留了底层数据,未来可回溯,既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也为政策退出‘留后手’。”徐晓君对记者表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看来,这是一次兼顾“民生温度”与“制度理性”的尝试,总体值得肯定,但落地细节需要再校准。
“‘一定金额’究竟是多少,目前并未公布。若门槛过高,可能演变为‘全民销账’;过低则惠及面太窄。此外,时间切点如何界定、是否区分‘逾期天数’、对银行风控模型的‘隐含歧视’如何消除?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柏文喜说。
柏文喜认为,个人修复信用相关的制度配套要跟上:一方面,征信中心需向金融机构下发统一技术规范,确保“不展示”不等于“数据删除”,避免未来合规审计出现漏洞;另一方面,应同步开通异议绿色通道,让借款人能便捷查询自己是否在本次救济范围,减少中介“代办修复”骗局。与此同时,对因此产生“技术性损失”的金融机构,可考虑资本计量、拨备覆盖等监管容忍,防止银行惜贷。
“值得一提的是,从长远来看,个人信用体系需要‘柔性调整’机制。”柏文喜说,“疫情、极端气候、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不会绝迹。未来可建立‘不可抗力代码’,与逾期记录同时标注;事后凭材料可快速剔除,既保留日常约束,也保留应急救济,形成制度化的‘弹性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