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上新首选地,为什么变成了拼多多?

%title插图%num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林恩

今年的电商行业有一个显著趋势:越来越多品牌、产业带商家,不再只是“试水”,而是将上新阵地转移至拼多多,且持续创造超出预期的成绩。

有的品牌在拼多多跑通高增长模式,有的品牌实现三年销售额增长4倍,有的产业带从内卷的白牌升级为“品牌化标杆”。

当“同质化”引发电商行业的集体焦虑,拼多多何以一跃成为品牌上新的“优选解”?这背后,与拼多多的差异化需求归集能力、千亿扶持的全链路赋能逻辑有着紧密关系。

01 破局电商同质化,拼多多补齐品牌短板

“要么在同质化里被淘汰,要么找到新出路”,这是当下许多电商经营者的生存现状。

仔细探究电商的同质化困局,主要体现在产品、营销、价格三方面。

产品同质化,导致消费者接触到的商品,外观设计到核心功能高度雷同,“逛十家店像逛一家”。

营销同质化,表现为节日促销千篇一律,“满减”“打折”缺乏新意。近些年,“618”、双11、双12等各类电商促销节点的声量逐渐减弱,传统促销手段越来越难触动消费者。

价格同质化下,经营者普遍陷入“低价内卷”,利润持续被压缩,难以在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进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但电商的同质化,最大的问题不在消费端,而在经营者。

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电商市场虽整体进入瓶颈期,但结构性机会依然丰富。

换言之,同质化的核心矛盾并非“需求不足”,而是同质化供给无法匹配升级的消费需求。

消费者的新需求其实一直存在,比如年轻人想要“一锅多用”的厨具,县域市场偏好小规格产品,上班族需要搭配日常场景的美瞳……这些分散的、差异化的需求,并没有被有效捕捉和满足。

破局同质化的关键,在于洞察和挖掘新需求,将差异化需求形成规模化新品,最终推动消费。

这里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精准归集差异化需求,二是如何将需求转化成订单。

大多数品牌的短板恰恰在于此,一来缺乏海量用户数据支撑,难以洞察潜在趋势,追踪新品研发到运营的有效路径;二来试错成本高,不敢轻易投入新品研发。

拼多多的优势,刚好补齐了品牌的短板。

依托平台亿级用户积累的海量数据,拼多多能够精准捕捉“千人千面”的消费偏好,预判品类趋势,并持续赋能运营。这种洞察与转化能力,正是破解同质化的关键所在。

02 从资源扶持到能力共建,打造“上新确定性”

品牌在拼多多找到上新确定性,这种发展并非偶然,也不是阶段性的,背后指向的是平台从资源到能力的加持带来的确定成果,以及接下来更大的施展空间。

今年,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举措,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扶持优秀商家和产业带,推出更多优质商品。

在这之前,拼多多已推出“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惠商举措,真金白银的扶持几乎从未断过。

对于品牌而言,这些资源意味着更低的试错成本,无需担心流量、备货压力和陷入低价内卷。但更为关键的是,拼多多的扶持并不局限于资金、流量,而是与品牌完成深层次的能力共建。

基于平台的数据积累、过往实践的沉淀,拼多多已具有将需求差异化归集、并实现转化的能力。与品牌的能力共建,则体现在,从前期的趋势洞察,到产品上线后的运营,再到下一轮新品的研发和迭代,平台全程参与,形成全链路赋能闭环。

以苏泊尔为例,自2021年入驻拼多多以来,苏泊尔的炒锅、压力锅、煎锅等产品,陆续成为“年销千万元爆品”,带动品牌炊具产品销售额3年时间里增长近4倍。

拼多多提供的消费趋势洞察,成为苏泊尔新品研发的重要依据。比如研发蜂窝炒锅前,平台数据显示相关产品位列平台搜索指数第一;研发奶锅前,平台洞察到“一锅多用”是年轻人最关注的功能。

%title插图%num

(苏泊尔奶锅,图源苏泊尔炊具拼多多旗舰店)

在拼多多的助力下,苏泊尔相继研发了真不锈铁锅、多孔早餐锅等产品,上新即成为爆品。此外,拼多多还为苏泊尔定制了专项营销活动,每场活动后销售环比拉升15%-20%。

自然堂,则在拼多多的建议下发现了品类新蓝海。拼多多专项团队通过评论、搜索,发现平台男士洁面产品增速显著。

基于这一洞察,自然堂研发出“拼多多专供款”男士洁面、抗衰产品,上线即成为“年销千万单品”,2023年品牌在拼多多销售额增长3-4倍。产品上线后,平台还持续提供流量扶持,助力自然堂实现精细化运营。

三四线城市,是拼多多扎根许久的市场,平台对这一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样有着深入洞察。大宝通过拼多多数据,就发现了“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用户对小规格产品更感兴趣”这一潜在需求点。

基于这一点,大宝将拳头产品SOD蜜改良为95毫升规格,2020年登陆拼多多后销量突破200万支,成为品牌入驻后的首个“千万级爆品”。

%title插图%num

(图源大宝拼多多旗舰店)

03 不止于业绩突破,聚焦品牌建设

在当下普遍内卷、竞争压力加剧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品牌在拼多多创造上新神话,持续发掘新的增长点。

毫无疑问,在品牌上新阵地的选择中,拼多多已成为优质选项。

伯虎财经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品牌在上新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短期的业绩爆发,还有更长效的经营。在拼多多上新,已成为品牌资产积累的重要实践。

对于新锐品牌而言,拼多多是实现“快速起量”的关键支撑。

2022年,可啦啦团队在拼多多捕捉到年轻女性对“日常通勤”美瞳的需求。根据拼多多提供的市场洞察情况,可啦啦最终研发出“小甜酒”系列美瞳。在拼多多流量扶持与补贴下,该系列首月销售额突破300万。

基于这一上新实践,可啦啦跑通了“高效上新模式”。

“通过拼多多的信息共享、需求捕捉,配合研发与营销,我们实现了10天上品测款、30天打爆的上新节奏。”可啦啦电商负责人木鱼表示,“这套模式,成为了我们后续持续高增长的基础。”

对于成熟品牌,拼多多则是“品牌焕新”的新阵地。

以蒙牛与拼多多合作的“哪吒”联名款纯牛奶为例,这是蒙牛首次尝试IP联名,初期团队颇有顾虑,一方面担心滞销,另一方面则是对联名产品的选择存在疑虑。

彼时,拼多多团队给出关键建议,“纯牛奶的消费人群基数更大,宣发效果更好,成功概率更高,适合先行创新;此外,IP联名还可为利润较低的纯牛奶提升溢价空间。”

为了打消品牌的滞销顾虑,平台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运营和销售方案。最终,2025年春节前,蒙牛10万件联名纯牛奶上线即售罄,首月销量超20万件。这次上新,不仅实现销量突破,更让蒙牛触达了更多年轻消费者,推动品牌年轻化升级。

%title插图%num

(图源蒙牛官方微博)

除了品牌,拼多多也在助力产业带商家摆脱内卷,向品牌化发展。

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数十年发展背后,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使许多商家和工厂陷入低门槛、低利润的循环。拼多多通过升级商家系统,在后台为商家精准筛选具备爆款潜质的产品,并提供相应资源支持,大幅降低商家试错成本,提高新品研发成功率。

拼多多为产业带注入的创新动力,最终推动了一场场兼具效率与质量的转型。

这波拼多多上新热潮背后,平台与品牌、产业带商家早已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奔赴更好的经营结果和未来。这才是拼多多“赢”的底层逻辑。

未来,随着“千亿扶持”的持续落地、一个个新爆款在拼多多拔地而起,相信会有更多品牌、产业带选择在拼多多上新。

当他们决定在拼多多寻找“破局同质化”的答案时,一场有关长效经营的品牌建设也将拉开帷幕。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