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企业三大需求,宝安藏不住了,产业大区放出金融大招

%title插图%num

作者 | 布语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动能转型。

钱的流向,正在改变。近期央行报告显示,我国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 70%。

国家正全力推动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今年8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更是为金融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绘制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在这一背景下,由深圳市委金融办与宝安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圳宝安区“宝企金服”投融资大会在9月9日举行。会上,共有9家银行、5家PE/VC与十余家企业签约,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此外,还有四支基金正式签约落地宝安区。

%title插图%num

一场投融资会,金融机构总计掏出500亿元加码深圳宝安,信号强烈。众多迹象表明,宝安正成为全球投资的热门之地

3月公布的“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中,宝安区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四;

今年以来,已累计有7家宝安企业赴港交所“递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身为产业大区科创大区的宝安,是如何走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title插图%num

今年6月,全景相机及运动相机企业影石创新在A股科创板上市,首日开盘即暴涨 285%,引发市场关注。

影石创新并非第一家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的宝安企业。2024年深交所公布的年度信息披露评价结果显示,顺丰控股、鹏鼎控股、华测检测、洲明科技等一批总部位于宝安的上市企业信披评级获得A(最高评价),其中有多家企业连续多年获评“A级”。

“硬科技”为底色的“宝安板块”,正成为投资者的价值选择。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逻辑:宝安,有着非常鲜明的发展标签。

第一是制造业大区宝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5600家,占深圳全市的40%,宝安还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位列全国第四;

第二是科技大区宝安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277家,位居全国第三,同时还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

第三,宝安还是服务业大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宝安区发展非常迅速;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商事主体,让宝安区时刻保持着旺盛的融资需求。但长期以来,产业与金融之间天然的信息壁垒,成为许多企业获取融资最大的痛点。

对于长期聚焦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的企业来说,它们熟悉技术迭代、生产运营的“产业语言”,却对风险评估、资源配置的“资本逻辑”并不了解,不清楚哪些金融机构的产品适配自身阶段的融资需求。

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往往也难以难以及时洞悉企业技术价值与市场前景,难以全面覆盖分散的产业需求。这最终导致好项目和好资本“隔岸相望”,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资本荒”和“资产荒”,正反映了这一痛点。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宝安区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例如,自2016年开创性地成立了“金融超市”,引入超过120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开发出线上“融资撮合”系统,依托宝安亲清政企服务平台,打造投融资匹配的“智慧中介”,等等。

而举办以“宝企金服”为IP的各层级投融资对接活动,则是宝安区政府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桥梁的关键手笔。

以这次投融资大会为例,会上投资方的阵容含金量非常高。比如贷款授信方面,除了国有六大行外,还有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国中资本、同创伟业、云创投等均为PE/VC领域的头部机构。

而从大会推出的融资产品上看,也更加契合“专精特新”企业的需求。例如,深圳工行推出了创新优化了“科知贷”、“科优贷”、“兴科贷”、“研发贷”等产品,将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纳入对企业的评估体系,提升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的融资获得性。

%title插图%num

此外,在大会还设置六个分会场聚焦人工智能、专精特新等金融服务和上市辅导等主题,通过路演、诊断、洽谈等形式,邀请金融专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化融资方案。

通过企业与金融机构“面对面”式的交流,弭平了两个领域间的信息差,实现了在供给与需求的两端匹配。

%title插图%num

除了为资本和企业“牵线搭桥”之外,宝安区对于产业金融的布局更为深远,着眼于构建一个“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从此次投融资大会的签约成果来看,投资的主方向是先进制造业中的独角兽企业和初创公司。例如,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七家银行组成银团与立讯精密签约。在不久前,这家“果链”龙头企业已“官宣”赴港上市。

以及,聚焦早期科技企业的云创投此次投资的三家企业,舟鸿半导体、星莱特科技、柏佳薇生物,分别聚焦于半导体、跨境电商和生物医药领域。此外,还有一批宝安区机器人、人工智能、空天经济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受到资本关注。

这种投资偏好反映出宝安区政府对于产融结合的独到理解:即金融资源要服务于产业战略,让万亿资本与万亿产业双向奔赴。

在2023年的宝安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风投创投、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打造金融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示范区。今年6月《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深圳要落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试点,而制造业密集的宝安是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区。

产业要开花结果,需要资本的活水。特别是对于研发投入占比很高的高科技企业,往往需要更为漫长的“烧钱期”。许多宝安企业成长的关键期,都有着当地政府“陪跑”的身影。

比如徕芬科技这家曾经只是代工吹风机的小厂,凭借自主研发的11万转高速马达,迅速打入高端市场。而它的崛起,离不开宝安引导基金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的关键注资。

在创立之初,宝安引导基金运营就明确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战略定位,在企业最需要资金输血的时候“雪中送炭”。为了更精准支持初创企业,宝安还参与了两只存续期长达15年的种子基金——深创投红土种子基金(规模3亿元)与同创智享种子基金(规模2亿元),重点聚焦半导体、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

如今在宝安区参与设立的23只子基金、联动形成的超千亿规模产业基金集群中,仅直接投资的企业已有5家成功上市。

此外。为了扶持出更多上市企业,2018年宝安就提出了“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强化上市企业培育服务,“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形成如今宝安区前赴后继的上市企业梯队。

宝安区通过金融资本哺育科技与先进制造企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正向循环:一方面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让各类金融创新得以开花结果,而产业创新产生的巨大增加值和资本盈利,也将字样创投行业,让这片“科技产业金融”的共生雨林得以不断壮大。

这对思考当下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图源:南方日报

企业是产融对接最直接的受益者,而留住企业的关键要素,要靠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营商环境

日化品牌“参半”创始人兼CEO尹阔曾讲述过自己在深圳宝安创业的经历。2018年,他在宝安中心区一个60㎡的小公寓创办了参半,起初只是看中了这里交通的便利,而真正让他留下来的,却是当地政府优质的企业服务体系:

“比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经营等方面,派专人进行一对一指导,这给初创企业带来很大的帮助。”

金鼎盛照明总经理王洁也用“光速”来形容在宝安的贷款经历:在宝安亲清政企服务平台上留下贷款需求,一个月后就收到了银行的贷款。“按照以往全流程走下来至少3个月。”

这些看似平常的案例,都折射宝安区营商理念的转变。在新质生产力时代,传统的补贴模式早已不是最优选项。在许多地方仍热衷于卷政策、卷补贴时,宝安区把营商环境打造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上。

特别是,许多科创企业所急需的空间拓展、场景链接、融资对接三大需求:

土地,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今年,宝安区全面创新了产业空间供给策略,将1亿平方米产业空间进行科学编码,推出超百万低成本、高品质、定制化产业空间,按不同产业方向量身打造空间方案。

在这次投融资大会上,宝安区公共物业管理局还推出了首个借助AI技术的产业空间综合性服务平台“宝安区AI智选空间”,让企业可以实现“指尖看房,省心入驻”。

在破解产品应用难方面,今年4月,宝安区举办了一场“以全域应用场景开放支持创新创业”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将动态发布政府开放、政府采购、企业需求与企业能力“四张清单”

其中在“企业需求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宝安区围绕“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机制形成精细化对接平台,真正实现了应用场景与技术供给的精准匹配。

宝安区计划从今年起,每年新增超过100个开放场景,推出1000+项新技术、新方案,特别是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区、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将宝安打造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级试验场”。

而在融资领域,除了常态化的投融资对接会外,宝安区还组建了一支由银行客户经理构成的“三个一”企业服务志愿队,精准对接企业对融资领域的需求,真正把金融服务“送上门”。

宝安区所准备的企业需求清单,看似庞杂,但归根结底是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从过去的“管理者”变为企业的“产品经理”。这种身份的转变,并不容易。

可以说,宝安区以金融护航实体经济的举措,是一场重构“政府、企业、资本”关系的绝佳试验。能否结出更为丰硕的产业果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值得我们期待。

%title插图%num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