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市公司永悦科技(股票简称已变更为ST永悦)的实际控制人陈翔,被泉州市公安局通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要求其“随传随到、配合调查”。这也意味着,这位曾经雄心勃勃跨界无人机的江苏老板,终于走到了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关”。
从证监会行政处罚、监察委留置调查,再到如今的公安立案侦查,陈翔这几年可谓是一关接一关地闯。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场看似风光、实则迷雾重重的“3亿元无人机大单”。
事情要从2020年说起。那一年,陈翔接手永悦科技,成为新任实控人。他并不满足于公司原本传统且增长乏力的化工业务,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热门的无人机赛道。果然,2023年传出消息:永悦科技签下一笔总价高达3亿元、数量5000架的无人机订单。
要知道,公司在2022年全年总营收才2.9亿元。这一单,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永悦科技”。消息一出,股价应声大涨,市场一片沸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陈翔在销售合同还没正式签订之前,就忍不住把好消息透露给了身边的朋友——这一行为,在上市公司规范中属于“泄露内幕信息”。尽管后来证监会查实,听到消息的人并没有据此买卖股票,看似“有惊无险”,但真正的风暴其实还在后面。
订单的买方是河南某县的一家国企。消息公布后,舆论哗然:一个县级单位,一次性购买5000架无人机?用得完吗?是不是有什么“猫腻”?质疑声中,买方最终选择撤销合同,订单黄了。
更严重的是,原来这份销售合同还有一个“补充协议”,明确了合同生效的附加条件。但陈翔并没有对外披露这份补充协议——这属于典型的“隐瞒重要信息”,不仅违规,甚至可能涉嫌犯罪。
于是,陈翔先后迎来了三波监管审查:
第一关,是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信息披露违规等,陈翔被合计罚款1450万元。
第二关,是监察委的留置调查。2024年11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监察委对陈翔采取留置措施。不过三个月后,他被解除留置,这一关也算“过关”。
第三关,就是现在——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侦查。一旦证据确凿,陈翔可能面临“违规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指控,刑期最高可达5至10年。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既然陈翔能被取保候审,说明事情可能还有转机。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经让公司、股民和陈翔本人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回过头看,永悦科技这家公司从上市之初,似乎就注定命运多舛。
公司原本由福建傅氏家族创办,2017年登陆A股,主营不饱和聚酯树脂。但上市刚满三年,创始家族就开始大幅减持。据统计,傅氏家族通过股权转让及二级市场减持,累计套现超过7亿元,真正实现了“上市卖公司”的目标。
而接盘的陈翔,原本或许是想借助资本市场放大自己的产业布局,却没想到无人机业务一波三折,不仅订单告吹,还引来连环调查。更惨的是,他还因资金紧张,一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导致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最终披星戴帽,成了“ST永悦”。
股价更是崩盘式下跌:短短三个月内,从11元跌至2元附近,跌幅超80%,市值蒸发约30亿元。按5万名股东计算,平均每人亏损达6万元。不少股民直言:“这不是炒股,这是要命。”
眼下,ST永悦不仅实控人自身难保,公司也陷入流动性危机。最新公告显示,公司已从七年前IPO的募集资金账户中“借用”了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其中5000万元到期后还不得不申请延期归还。
一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跨界转型”,最终变成了一地鸡毛。有人说,这样的公司早该退市。但也有人指出,不能简单地“一退了之”,在退市之前,必须先把投资者的损失赔偿问题落实到位。
而对于陈翔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已不再是股价涨跌,而是能否顺利闯过公安侦查这一关。如果最终免于起诉,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如果罪名成立,则不仅面临高额罚金,甚至可能失去人身自由。
这场由一纸无人机订单引发的风波,不仅揭开了部分A股上市公司治理的乱象,也再次提醒我们:资本市场的游戏,从来都不是只有鲜花与掌声。信息披露无小事,公司实控人更应谨言慎行、合规经营。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看到“惊天大单”“跨界转型”这类故事时,或许也该多一分冷静、多一分质疑。毕竟,你看到的利好,可能只是别人早已设好的局。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