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总经理IPO前降薪535万,携英发睿能冲刺港交所!

%title插图%num

业绩呈“V型”反转。

作者|虞灝

编辑|刘钦文

从荒漠戈壁上延绵数公里的“蓝色海洋”,到城市楼宇屋顶的分布式电站,再到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电桩,所有这些清洁电力的源头,都始于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光伏电池片这些电池片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心脏”,也是将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核心。

而作为这些电池片的背后生产者,来自中国西部城市宜宾的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发睿能”),正逐步走向台前。近日,成立不足十年的英发睿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而《招股书》中揭示了一幅颇具戏剧性的经营图景,英发睿能在2024年录得8.64亿元的亏损后,竟在2025年前四个月迅速扭亏为盈,实现3.55亿元的净利润。

这场“过山车”式的业绩反转,将英发睿能的IPO置于聚光灯下。在光伏行业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大背景里,英发睿能激进地发起一场光伏电池技术路线的彻底转型,同时公司经营也逐步由“创一代”到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二代”掌舵。

01

一次决定生死的业务转型

英发睿能的业务核心是光伏电池片的专业化制造,其发展历程几乎踏上了光伏技术迭代的每一个节拍,实现了“三级跳”:从早期成熟的P型PERC大尺寸电池片,到2023年开始决绝地转向N型TOPCon技术,再到如今率先布局下一代N型xBC电池片。

%title插图%num

图源:英发睿能《招股书》

2022年至2023年,P型PERC电池片为英发睿能贡献营收分别为54.7亿元、96.4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达96.9%、91.9%。但随着P型电池片效率接近其理论极限,市场对性能更优的其他类型光伏电池片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也推动行业从P型电池片向N型电池片的技术转型。

%title插图%num

图源:英发睿能《招股书》

英发睿能也跟上了这场转型,并且转型的决心和速度是惊人的。《招股书》数据显示,英发睿能的P型PERC电池片产线利用率从2024年的97.4%骤降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0,已完全停产;与此同时,N型TOPCon电池片的产线利用率则从2023年的79.9%飙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97.8%,成为绝对的生产主力。2023年至2025年前四个月,其收入分别为7.44亿元、35.4亿元及23亿元,收入占比由7.1%猛增至95.5%。

此次转变也在财务报表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23年,英发睿能营收冲高至105亿元,但到了2024年,随着P型产线的关停和N型产线的爬坡,营收腰斩至44亿元,并录得8.64亿元的巨额亏损。然而,进入2025年前四个月,随着N型产能的全面释放,业绩迅速反弹,营收达24亿元,净利润转为3.55亿元。

这一利润跃升的背后,也有两大关键的外部“顺风”因素。

其一,是上游主要原材料多晶硅价格的持续暴跌,作为专业电池片厂商,英发睿能不用像一体化企业那样需要承担上游硅料环节的跌价损失,反而能更快地享受到成本下降的红利。其二,是海外业务占比的提升,《招股书》显示,英发睿能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2%猛增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24.5%。由于贸易壁垒等因素,海外光伏市场存在显著的价格溢价,这直接拉高了英发睿能的整体毛利率水平。

此次赴港,出海也成为英发睿能的主要战场。《招股书》明确指出,此次IPO募集资金的最大一部分(约60.6%)将用于建设和升级其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生产基地,这一庞大的海外扩张计划,也更需要国际资本的认可与支持。

%title插图%num

英发睿能印尼基地规划图,图源:英发睿能官网

并且,英发睿能也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大树”。《招股书》显示,“客户A”不仅是英发睿能最大的客户,同时也是其最大的供应商。

并且,双方就N型xBC电池片达成了战略合作,英发睿能使用客户A授权的专利技术,投资建设16GW的专属产能,而客户A则承诺包销其中至少70%的产量。这种合作模式对英发睿能而言,不仅解决了下一代技术研发的高昂成本和不确定性,更在市场需求低迷时锁定了一笔长期、稳定的大额订单。

然而,这也让英发睿能的命运与客户A深度捆绑,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后者的“准代工厂”。《招股书》提示,如果客户A的HPBC技术路线未能成为市场主流,或者其自身战略发生调整,英发睿能的研发投资将对业务运营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转型”的过程中,英发睿能的负债也在迅速上涨,总负债从2020年的5.12亿元,上涨到2024年的80.38亿元,2025年1-4月为84.45亿元。同期,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1%、56.21%、68.37%、64.83%。

%title插图%num

图源:英发睿能《招股书》

02

“85”后姐弟接棒,

姐姐主动降薪535万

英发睿能的战略走向与治理风格,都深深烙上了创始人家族的印记。

英发睿能的创始人、董事长张发玉现年61岁,这位早年参军、退役后做过汽车驾驶员的企业家,拥有超过二十年传统电子制造业的从业经历。而真正将英发睿能推向N型技术改革的,是他的子女——拥有英国金融学位的女儿张敏(36岁,现任董事兼总经理)和拥有美国经济学学位的儿子张杰(32岁,现任董事兼副总经理),自2021年起,这对兄妹开始全面接管英发睿能的核心运营。

张敏还入选了2025年《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未来榜),也被业内称为“美女掌门”。

%title插图%num

图源:封面新闻

在递表前,张敏、张杰二人通过南京英发均持有公司9.13%股份,包括女婿吴庆保也是英发睿能的原始董事会成员,吴庆保于2016年6月在英发睿能创立之初便加入公司,一直担任财务经理直至2021年12月。

值得一提的是,接替吴庆保担任公司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的施艳松是其大学同窗。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13日,张敏、张杰姐弟二人均获调任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吴庆保担任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代际更迭带来的战略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英发睿能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创始人主导下的稳健发展期,以及“二代”接班后,以技术为导向、资本为驱动、全球化为目标的激进扩张期。无论是斥巨资投建N型产线,还是果断布局印尼、冲刺港股IPO,这些大胆的决策都带有鲜明的“二代”烙印。

%title插图%num

图源:英发睿能《招股书》

截至上市前,张发玉家族合计控制英发睿能49.1%的股权,拥有绝对控制权。《招股书》显示,在公司为扩张而四处寻求融资的2022年,创始人家族通过转让部分股权,累计套现约1.91亿元。

此外在公司业绩跌落谷底的2024年,英发睿能董事会执行董事集体降薪,张发玉、张敏、张杰及施艳松分别领薪102.8万元、206.3万元、140.6万元及140.8万元,其中,张敏同比降薪高达535万元。

英发睿能未来最大的机遇无疑来自于N型技术的时代浪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N型TOPCon电池片的全球市场份额将在2025年超过80%,作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专业电池片制造商,英发睿能无疑占据了有利的身位。

但挑战同样严峻。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屈放认为:“当前光伏行业的供需错配和无序低价竞争导致企业经营压力骤增,这种长期的低质量竞争必然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光伏行业破内卷,需要将限制价格、控制产能与提升品质相结合,通过产业升级逐渐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利润率,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作为一家专业电池片企业,英发睿能处于产业链的“夹心层”,上游要面对强大的硅料硅片供应商,下游则要应对议价能力极强的大型组件厂客户。在这种格局下,成本控制能力几乎成为生存的唯一法则。

《招股书》披露,英发睿能的N型TOPCon电池片国内非硅成本为每瓦0.1元,低于行业平均的0.14元 ,这一成本优势是其核心护城河,但能否在全行业的成本竞赛中持续保持领先,也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综合来看,英发睿能既要在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中保持微弱的成本优势,又要处理好与单一巨头客户之间既是蜜月又是枷锁的共生关系,更要在变幻莫测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为自己的海外投资项目祈祷一个好的结果。你对此有何看法?评论区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