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标志着新一轮全球宽松周期的开启。尽管此次降息幅度温和,但其对中国楼市的潜在影响仍引发广泛关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此前多次指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虽非决定中国楼市走向的根本因素,却为国内市场预期修复和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窗口期”。本文试图从政策空间、融资成本、市场预期、外资动向与结构性风险五个维度,深入剖析美联储降息对中国楼市的多维影响。
一、货币政策空间打开,房贷利率有望再降
柏文喜认为,美联储降息最直接的影响,是为中国货币政策“松绑”。过去几年,中美利差倒挂严重制约了我国降息空间,而此次降息则显著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压力,为国内进一步降准降息创造条件。
事实上,当前中国5年期以上LPR已降至3.5%,部分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已跌破3%。若国内跟随降息,房贷利率进入“2字头”并非幻想。以贷款100万元、30年期计算,利率每下降25个基点,月供可减少约140元,总利息节省超5万元。这对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而言,无疑是实质性利好。
更重要的是,降息有助于降低居民债务负担,释放消费潜力。当前中国居民杠杆率已超62%,部分家庭出现“提前还贷潮”。若房贷利率持续下行,不仅可缓解家庭现金流压力,也有助于稳定消费信心,间接支撑楼市需求。
二、房企融资环境改善,但“造血”能力仍待恢复
柏文喜指出,尽管降息有助于降低房企海外融资成本,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但“房企融资环境的根本性改善,仍需依赖销售端的回暖和资产价值的修复”。
当前,中国房企仍面临巨额债务到期压力。2025年三四季度为美元债兑付高峰,降息有助于降低再融资成本和汇率风险,尤其对仍具备境外融资能力的民营房企而言,是一线喘息之机。然而,若销售端未能同步回暖,仅靠融资“输血”难以扭转行业困境。
从数据看,2025年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7%,销售额下降24.5%,房企回款压力依旧巨大。柏文喜提醒:“在通缩预期下,房企资产估值持续缩水,即使融资环境改善,也难以撬动新增投资。”因此,未来政策重点应从“救项目”转向“救需求”,通过财政贴息、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激活市场交易,才能真正改善房企现金流。
三、市场预期修复,但“信心”仍是关键
柏文喜强调,当前楼市的核心矛盾并非利率高低,而是“预期转弱”与“信心缺失”。他指出:“在通缩状态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若无财政政策配合,难以有效刺激需求。”
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宽松信号,确实有助于改善市场情绪,尤其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高端住宅市场,近期已有外资询价和豪宅成交回暖迹象。例如,深圳南山区某豪宅项目9月来访量环比增加40%,北京朝阳区千万级房源挂牌周期缩短至45天以内。
但对于广大三四线城市而言,人口流出、库存高企、购买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决定了其难以从外部流动性宽松中直接受益。柏文喜指出:“这些城市需要的是产业导入、人口回流和收入提升,而非单纯的货币刺激。”
此外,当前居民对期房交付、产权保障、房价下跌等风险仍存较大担忧。2025年8月,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仅16.3%的居民预期未来房价上涨,较2021年高点下降近30个百分点。因此,政策层面需同步推进“保交楼”资金落地、二手房交易流程优化、房产税立法预期管理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修复市场信心。
四、外资或回流,但“房住不炒”仍是底线
市场普遍关注,美联储降息是否会引发热钱流入中国楼市。柏文喜提醒,外资更偏好核心城市的持有型资产,如写字楼、购物中心、长租公寓等,而非普通住宅。加之中国仍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基调,外资大规模涌入住宅市场的可能性较低。
不过,近期政策已悄然调整。例如,2025年9月15日,中国取消外资购买非自住住宅的限制,释放出欢迎长期资本投资地产的信号。这或意味着,未来外资将在商业地产、城市更新、REITs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而非简单“炒房”。
从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外资在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的投资额达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占比超八成。凯德、黑石、GIC等机构正加速布局长租公寓、冷链物流、数据中心等“新经济地产”。柏文喜认为:“外资的回归,不仅带来资金,更带来资产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有助于推动中国地产行业从开发向运营转型。”
五、结构性风险仍存,政策需“组合拳”发力
尽管美联储降息为楼市带来边际利好,但柏文喜警告,中国地产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1. 人口拐点已至:2025年中国总人口已连降三年,出生率跌破6‰,未来住房需求总量将持续萎缩。
2. 库存结构失衡:截至2025年8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超7.2亿平方米,其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超65%,去化周期普遍超30个月。
3. 财政依赖难破: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仍达86%,“土地财政”转型困难重重。
4. 金融系统敞口大:据央行数据,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余额比重仍达38%,若房价持续下跌,或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
因此,柏文喜建议,当前政策应打出“财政+货币+改革”组合拳:
– 财政端:设立万亿级“住房银行”,专项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房,既去库存又稳房价;
– 货币端:继续下调5年期LPR,并允许商业银行突破利率下限,探索“先息后本”“共享产权”等创新金融产品;
– 改革端: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扩容、预售制改革、农村宅基地流转等制度突破,打破“房价只涨不跌”预期。
六、结语:外因是助力,内因才是关键
柏文喜反复强调:“美联储降息只是外部变量,中国楼市的走向,终究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政策导向和市场信心的恢复。”
当前,中国楼市正处于“三重转型”之中: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从传统开发模式向存量运营与金融创新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宽松可以提供缓冲,但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
因此,面对美联储降息带来的“窗口期”,中国楼市更需抓住政策腾挪空间,加快推动财政刺激、收入修复、产权保障、人口政策等系统性改革,方能在宽松浪潮中实现真正的“软着陆”。
正如柏文喜所言:“降息不是万能药,但若用好这剂‘麻药’,为改革赢得时间,中国楼市仍有希望在风暴之后,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房研究院ICR首席地产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