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耗材集采“玩法”升级:5类耗材纳入国产品牌能否翻身?

体量巨大的缝合线也要降价集采了。

在医用耗材领域,缝合线这类常用耗材,外资品牌长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而近期2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的超级联盟,要对缝合线、注射器等5类常用耗材动手了。

近日,辽宁省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省际联盟缝合线等5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文件》。此次集采由辽宁牵头,联合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采购联盟(以下简称“采购联盟”)。采购周期为3年。

采购品类包括缝合线、注射器(带针)、泵用输液器、吸氧管、真空采血管(含静脉血样采集针)5类医用耗材,管理类别不包括第一类产品,基于材料、功能或用途等因素,上述5类耗材共计被划分为21个分组,并明确了最高申报价和协议采购量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中将多个产品的最高有效申报价格进行上调。其中包括:“可吸收缝合线、天然材质”从98.44元调至126.53元;“不可吸收缝合线、合成材质”从50.91元调至73.25元。这意味着企业报价的上限被拉高,相应的产品利润得到更强保障。

这次被纳入集采的5类耗材,全是临床用量极大的常规品种。缝合线为例,协议采购量6068.80万根。而这个品类年市场规模超80亿元,外资品牌占了75%以上。此轮集采,国产企业说不定能借机抢占市场,弯道超车实现“翻身”。

%title插图%num

图片来源:摄图网

规则完善 “玩法”升级

目前耗材采购联盟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其通过跨区域协同、批量议价,有效压缩了高值与低值耗材的价格“水分”,在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市场结构、推动国产替代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耗材采购联盟已开展多轮集中带量采购,涉及高值与低值耗材多个品类,覆盖临床用量大、价格差异大的常规品种。

高值耗材方面,2025年初,甘肃省首次牵头耗材采购联盟,开展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等五类高值耗材集采,平均价格降幅达62.21%,预计为联盟省份节约资金超10亿元。低值耗材方面,2025年8月,辽宁省牵头耗材采购联盟启动缝合线、注射器(带针)、泵用输液器、吸氧管、真空采血管等五类低值耗材集采,协议采购总量超6亿支(根),其中注射器采购量高达21.87亿支。

此前以甘肃牵头的介入类耗材集采为例,产品平均降价62.21%,部分品种价格大幅下降,打破外资企业长期以来的高价垄断局面。

辽宁牵头的低值耗材集采中,注射器、缝合线等临床高频使用品种被纳入降价范围,预计将直接惠及上亿患者。在集采推动下,国产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和不断提升的质量,逐步打破外资品牌的市场垄断。

华南某医疗器械一级市场行业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缝合线市场中,外资品牌曾占据75%以上份额,但在此次耗材采购联盟集采中,国产品牌有望通过价格优势扩大市场份额。集采规则鼓励多元供应,保障中选企业结构合理,既保留原主流品牌,又为国产替代提供通道,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集采规则的完善,企业同样面临新挑战。

随着集采进入深水区,采购规则日益精细化和复杂化,对企业投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辽宁耗材采购联盟集采为例,设置了多轮竞价、复活机制、纠偏机制等规则,部分中小企业反映“看不懂”“玩不转”。而未来,企业需加强政策解读能力、优化报价策略,并确保产品质量与供应稳定性,才能在集采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这次集采的规则,同时也给企业出了一套“考题”,4条中选规则环环相扣,稍不注意就可能出局。企业按申报价格从低到高排,前80%能拿到拟中选资格。这就对企业报低价施压。没通过规则一的企业,只要申报价格不高于B竞价组最高价,或者不高于自己现行最低价的95%,也能中选。

复活规则上面,如果A竞价组企业少于3家,得跟其他产品分组的平均降幅比一比,达标的才能中选。这是为了防止垄断。纠偏机制上,拟中选价格跟纠偏基值差25%以上,要么调整,要么取消资格,以此避免企业报离谱低价或虚高价格。

国产破局关键一战

另外,相较征求意见稿,拟中选价格计算发生新的变化,其中多个产品的比较系数、包装系数、线径系数等迎来调整。

例如,可吸收缝合线、天然材质(1针1线、防刺伤)的比价系数从1.69降至1.44;可吸收缝合线、合成材质(1针1线、含抗菌剂)的比价系数从1.28升至1.39;可吸收缝合线、合成材质、免打结(1针1线、含抗菌剂)的比价系数也从1.28升至1.39。N针N线或N线(N≥3)的包装系数从N×0.5升到N×0.52;不可吸收缝合线、合成材质中,10/0#及以下的线径系数从1.44升到1.62。

各类系数与拟中选价格直接相关,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系数能够判断相关产品的利润情况,进而调整自身的报价战略。且整体来看,在正式采购文件中,经过调整的系数多为上升趋势,体现集采对企业营收的重视。

从覆盖2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规模,以及数十亿级别的采购量来看,本轮辽宁牵头的联盟集采堪称一场“小国采”。现阶段,本土品牌尚未在高端缝线市场占据主导,此次集采有望成为国产破局的重要机遇。

而市场竞争背景是,外资品牌在医用耗材领域的地位并非一日形成。以缝合线为例,年市场规模超80亿元,强生、美敦力等外资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和多年的市场深耕,稳稳占据着75%以上的份额。尤其是在可吸收缝合线等高端领域,几乎形成了垄断态势。

前述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以前各省采购是“各自为战”,企业还能通过差异化定价维持优势,比如同一款缝合线在甲地卖20元,在乙地就能卖到50元。可现在2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抱团”,采购需求捏成了一个拳头,议价能力大幅提升。未来靠高价维持利润的外资品牌存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