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山
来源|博望财经
王来春可能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公司能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经历这么大的波折,先是懂王四月关税大棒,吓得A股疯狂抛售,谁知这压根就是懂王放的一个烟雾弹。
截至9月24日,立讯精密(002475.SZ)收70.2元,市值攀升超5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来源:百度股市通
四月打响贸易战之后,因恐惧美国对中国脱钩,立讯精密连续暴跌,市值一度跌至2000亿,创下年内新低。但没想到几个月之后,立讯精密通过靓眼的财报,AI产业链的突破,再度王者归来。这背后既是立讯精密的胜利,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胜利,
而如今的立讯精密,正以全新的增长曲线,从当年果链的“小配角”,华丽蜕变为掌控自身命运的“大主角”。
01
业绩“火力全开”
立讯精密的转型之路堪称中国制造企业升级的典范。公司从最初的电脑连接器业务起步,通过系列并购切入苹果供应链,如今已形成“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三大业务协同发展的格局。
立讯精密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大的业务拓展能力与盈利能力,尤其在AI技术融合与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战略下,呈现出稳健且高质量的增长态势。
从整体营收与利润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这一增长不仅得益于现有业务的稳定拓展,更源于新业务领域的快速突破。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至11.61%,扣非净利润65.21亿元,同比增长25.08%,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提升方面成效显著。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82.3亿元,同比增长18%,为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支撑,确保公司能够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上持续发力。
消费电子业务作为营收主力,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977.99亿元,同比增长14.32%,占总营收的78.6%。
汽车电子业务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上半年收入达86.58亿元,同比大增82.07%。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AI技术成为关键驱动力。
立讯精密产品覆盖特斯拉ModelY线束,并参与奇瑞E0X平台整车ODM项目,该项目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年产能达30万辆。
智能汽车对AI算法、传感器融合、高速数据传输等技术需求旺盛,立讯精密凭借在电子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能够为汽车电子业务注入AI基因,满足市场对智能化、网联化汽车的需求,从而推动该业务高速增长。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110.98亿元,同比增长48.65%。公司的800G硅光模块已量产,1.6T产品客户验证中,224G高速铜缆打破美国安费诺垄断,热管理业务预计2025年营收利润翻倍。
AI算力的爆发式增长对高速光模块、高速铜缆等通信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讯精密精准布局,通过技术创新抢占市场份额,为AI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关键支持,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02
从传统代工迈向AI赛道
立讯精密在AI领域的战略布局正经历从技术积累到商业爆发的关键跃迁,其核心增长逻辑已从传统消费电子代工转向“AI+精密制造”进行融合。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5.94亿元,占营收比重3.69%,重点投向高速互联、边缘计算等AI基础设施领域,形成“铜、光、电、热”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支撑通讯业务近50%的高增速,其中800G硅光模块量产和224G高速线缆技术已成为AI算力基建的核心供给能力。
在订单结构上,除了持续服务英伟达、华为等AI生态核心客户,公司更通过与美国边缘AI芯片企业PIMIC的战略合作,将Jetstreme™存算一体架构融入可穿戴设备,加速AI功能在无线耳机、AR眼镜等终端的落地,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的AI产品矩阵。
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在于与OpenAI的深度绑定。双方签署的消费级AI设备合作协议,不仅使立讯成为OpenAI首个中国硬件合作伙伴,更将承接其首款“上下文感知”终端70%的量产订单,该设备采用无屏设计、搭载GPT-5级模型,计划2026年底量产,目标2027-2028年出货1亿台,对应潜在营收规模达100-200亿美元。
这一合作凸显立讯精密的独特优势:依托苹果供应链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全球29国105个生产基地的交付网络,以及对前苹果设计总监JonyIve工艺标准的深刻理解,成为OpenAI构建“模型+硬件+算力”生态闭环的关键支点。
与此同时,苹果产业链的AI升级为立讯提供了确定性增长极,iPhone17因首次引入ProMotion高刷屏和AI相机系统引发预售热潮,公司已接到日产量提升40%的紧急订单,叠加中国市场15%的消费补贴政策,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AI消费电子中的核心地位。
从行业前景看,立讯的双线布局精准卡位AI硬件爆发的黄金赛道,一方面,OpenAI设备代表的“AI原生终端”将重构人机交互范式,立讯凭借先发合作有望占据下一代计算入口的制造高地。
另一方面,苹果生态的AI功能迭代持续释放存量市场潜力。这种“增量赛道+存量升级”的双轮驱动,不仅有效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更使立讯从“果链龙头”蜕变为“AI硬件制造定义者”。
在全球AI终端出货量预计十年增长10倍的浪潮中,其精密制造能力与AI生态资源的协同效应,正打开估值体系从代工溢价向科技平台溢价的重构空间。
03
立讯精密被适当低估
立讯精密到底是否被高估,“老对手”工业富联是不得不谈的一家对比公司,工业富联凭借英伟达AI服务器订单的强劲助力,成功站上1.4万亿市值的巅峰,年内涨幅高达240%,成为AI代工领域当之无愧的耀眼明星。
同为果链龙头,研发投入力度,毛利率更高的立讯精密,自然没有被拉下的道理,所以市值突破5000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是这会是立讯精密的终点吗。
其实相较于其绑定全球AI巨头的成色与多元业务布局,当下的立讯精密,仍未充分反映价值。
作为全球顶尖消费电子制造商,它与OpenAI的合作绝非偶然。双方联手开发智能眼镜、可穿戴徽章等消费级AI设备。
而OpenAI半年内估值从3000亿美元飙升至5000亿美元,成长性丝毫不输英伟达,这无疑为立讯精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9月18日,立讯精密与边缘AI芯片企业PIMIC达成战略合作,通过锚定超低功耗可穿戴设备赛道,立讯精密进一步拓展了其在AI硬件领域的布局广度与深度,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资金端的积极动向,无疑是对立讯精密价值的高度认可。从6月至8月,其股价连续上涨,涨幅分别为14.21%、6.20%、25.53%,进入9月更是单月大涨超42%,较年内低点暴涨134%。
对于一个市值高达4700亿的大盘股而言,三个月内三次涨停,这一现象背后显然是机构资金持续流入的有力证明。
从业务布局来看,立讯精密拥有三大强劲引擎,远比工业富联单一的服务器业务更具抗风险能力。
在消费电子领域,AI手机、AR/VR等新兴产品的崛起为其提供了坚实的需求支撑;通信业务方面,凭借“铜光电热”一体化方案成功切入AI算力基建领域,分享着行业发展的红利;汽车电子业务则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线束、连接器及智能控制产品迎来放量增长。
高盛已预言工业富联将在2025年进入盈利强周期,市场自然会将“AI代工等于估值重估”的逻辑投射到立讯精密身上。
总体而言,工业富联的暴涨为AI代工龙头标定了价值锚,而立讯精密凭借其卓越的业务布局、强劲的盈利能力和积极的资金动向,整体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
在AI时代的大浪潮中,立讯精密有望凭借自身的实力与潜力,实现价值的回归与飞跃,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颗耀眼新星。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