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考不上好大学?国家出手了

县中振兴,又有新举措。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除了再次重申“整治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禁止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等举措外,《行动计划》还提到:做好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县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推动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持续优化职普结构,推进职普协调发展等。

近年来,县域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教育质量下滑、生源流失等现象,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县中塌陷”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而《行动计划》也被视为振兴县中的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亓俊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县中振兴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一场涉及教育理念、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将县中发展提升到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位置,其意义深远且举措针对性极强。

%title插图%num

一所高中的教室。图/图虫创意

从提升到振兴

在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县域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县中,不仅是连接城乡教育的重要纽带、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更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所在。

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万人,其中近六成就读于县中。作为一个县城的最高学府,伴随着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曾几何时,家长们以孩子考上县中为荣。

然而,从2000年左右开始,随着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办学模式的兴起,以及“超级中学”的崛起,县中逐渐陷入困境,大量优质生源、师资外流,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县中考不上好大学”的观念盛行,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县中失去信任,部分县中由此陷入生源流失与质量下滑的循环。

“优秀生源外流,优秀教师外流,有出路的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外送,这就是县级中学近几年的现状。我们县最辉煌的时候出过省状元,现在出个清北都费劲。”有网友表示。

有媒体调研称,在广东、陕西、安徽等省,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中,至少有一半都被所在市、省会城市的中学挖走,中考前20名留在本县读高中的人数几乎为零。

%title插图%num

学生在教室参加考试。图/图虫创意

不仅如此,对于中考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如果有可能,到市里上学也都是第一选择。有网友道出了其中的无奈:“不去好的学校,县城的孩子未来该怎么办?面对不同的教育资源,只能硬着头皮去好的初高中,起码增加了一定的砝码。”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县中振兴”就已提上政策议程,比如,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就曾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相比较而言,此次《行动计划》在“县中提升”基础上明确提出“县中振兴”,并公布了八大行动,包括教育资源扩容、办学条件改善、课程教学提质、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数字化赋能、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办学规范化、对口帮扶等。

其中提到,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新建一批普通高中;补充县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一批县域普通高中领军教育教学人才;实施新一轮教育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等。

亓俊国认为,《行动计划》不仅是对县中“生源流失、师资薄弱、质量下滑”困境的系统性回应,更是推动城乡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通过“堵漏洞、补短板、强内涵”的组合拳,重塑县域教育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以县中振兴为推动,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配合中考改革进行探索,淡化竞争、减少焦虑。”《行动计划》提到,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县中振兴除均衡配置资源,形成良性生态这两个关键点之外,评价上也要尽可能多元,不能片面地唯分数、唯升学论。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高考仍是衡量县中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应该对县中实施“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不是单一考核清北率、重点率、本科率等,而是注重考核学生高考的成绩、位次比他们入学时是否有提升、提升了多少。

破局的关键

师资流失是县中振兴中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之一。新华社《半月谈》近日报道称,走访调研东中西部多个县域中学发现,“培养即流失”“招聘无选择”的师资困境正持续发酵。

该报道称,某中部省份一所县中10多年来流失40多名中坚教师,有的刚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就被“挖走”。学校倾尽全力帮助老师参加教学比赛,一位地理老师拿了全国二等奖后就收到周边省份市级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对方学校说不要档案,直接来就行,进人机制很灵活”。

在亓俊国看来,推动县中振兴,没有教师的稳定与成长,再完善的政策、再先进的硬件、再充足的资金,都无法转化为县中真正的竞争力。“把生源留下来,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好,这更是一个大的难题。”他说。

他提到,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既要通过提高待遇、保障编制、畅通发展路径“留住”,也要通过专业化培训、资源支持、价值激励“育好人”,让县中教师从“被动留守”变为“主动作为”,成为县中振兴的“主力军”与“守护者”。

亓俊国认为,推动县中振兴要抓住县中教师这个关键。“我们学院近些年来一直在做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县域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升的项目。通过多年的培训实践、对接帮扶,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教师的视野、理念、教学方式、为人师表的行为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他说。

他进一步分析说,推动县中振兴必须抓住县中教师这一关键,本质是因为教师是县域高中教育生态的“核心变量”——从生源留存、质量提升到育人模式转型,从硬件价值转化到教育公平落地,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稳定性与育人热情,直接决定着县中振兴的成色与可持续性。

亓俊国表示,县中振兴是一场涉及教育生态重构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政策刚性约束与内生动力激发双轮驱动。通过建立公平有序的招生秩序、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财政保障机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数字化赋能和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县中完全能够突破困境,成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他说:“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也要鼓励基层探索的创造性,让每一所县中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团队研判,随着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预计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032年将达4032.60万人的峰值,学位需求增大,随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逐渐减少,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供给过剩问题,部分地区的县中可能被撤并、关停。

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开展教育、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人口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结合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预测省、市、县学龄人口和学位缺口,科学制定县中布局建设规划,建立分年度建设项目库,明确每年新建、改扩建学校和新增学位数。

储朝晖表示,促进县域教育发展,切忌带有短期、功利思维,期望马上大见成效,而要为县中振兴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为县域教育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在亓俊国看来,政策的最终成效取决于执行力度与长效机制的构建。要将“严禁掐尖”的刚性约束转化为“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输血帮扶”升级为“造血创新”,才能让县中真正成为农村孩子“走出去”的阶梯、城市资源“流进来”的枢纽,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孙晓波

编辑:蔡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