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费率管理,明确“报行合一”,强化市场行为监管。通知将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推行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财险整体承保表现。
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财险整体承保表现。(资料图,图片由CNSPHOTO提供)
优化考核机制
据了解,非车险业务是指机动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财产保险业务,包括企财险、家财险、责任险等,近年来在财产保险公司中的保费占比正逐步提升。
通知按照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聚焦非车险领域经营不规范、非理性竞争等问题,在六个方面重点强化要求。其中,在优化考核机制方面,通知提出,推动财产保险公司非车险业务经营理念,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根据通知,财产保险公司应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要求,有效提高合规经营、质量效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财产保险公司要结合市场承载能力和自身发展基础,合理规划非车险业务发展,加快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通知还提出,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应收保费管理,完善信息系统,优化规章制度、内控流程、考核政策,从源头控制应收保费风险。保险中介机构应配合财产保险公司执行相关要求,不得以垫付保费、引导投保人延期支付保费等方式扰乱市场秩序。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对记者表示,优化考核机制和健全保费收入管理,有助于保险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袁帅认为,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引导保险公司摒弃单纯追求保费规模的短视行为,更加注重业务质量和风险管控,促使保险公司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稳健经营。而健全保费收入管理则能够规范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明确“报行合一”
通知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非车险“报行合一”要求,提出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这是继车险、寿险执行“报行合一”之后,监管部门开始管控非车险领域的费用水平,遏制不理性竞争。
“在市场份额竞争的导向下,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向销售渠道支付高费用来争取业务,最终导致费用成本高企,挤压业务盈利空间。”华泰证券分析师李健表示,过去几年,监管部门先后在车险和寿险领域推行“报行合一”,压降费用水平,有效改善了车险的承保表现和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利润率。非车险在过去几年承保表现一直不佳,拖累了财产险整体COR(综合成本率)。
根据通知,财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不得通过特别约定、批单、协议、备忘录等方式实质改变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责任,不得通过违规拆分保险标的、拆分保险金额、更改被保险人属性、更改标的使用性质、提高或降低免赔额(率)等形式变相调整保险费率。
此外,财产保险公司应遵循公平、合理、充足原则科学厘定保险费率,合理设置预定附加费率和手续费率水平,不得设置与所提供服务不符的高额费用。主险精算报告和附加险备案材料应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
李健认为,2019年以来,头部三家财险公司的加权平均非车险COR一直大于100%,非车险平均处于亏损状态。分险种看,企财险和责任险经常表现为亏损,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财险整体承保表现。不过,李健也表示,非车险种类众多,准确评估“报行合一”影响较困难。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通知是对非车险监管政策的全面梳理和系统优化,能够有效促进非车险业务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保险保障。
通知明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要推动辖区财产保险机构改进非车险业务承保理赔服务,提升监管实效,推动非车险业务向保障充分、定价合理、市场规范、服务优良方向发展,努力提升消费者获得感。财产保险机构不得以压降费用等为名,降低正常保险服务标准。
通知发出后,中国人保方面表示,中国人保充分认识到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非车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将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作为公司2025年重要工作任务。
平安产险表示,将坚决拥护并全面贯彻落实监管要求,把通知精神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和行动指南,全面提升公司质量效益与发展韧性,为促进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依赖高费用、低费率抢占市场的策略将难以为继,靠返费‘续命’的小中介将加速退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记者表示,具有数据、定价、服务优势的财险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各派出机构和财产保险公司做好政策落实,稳步推进非车险监管要求落地见效,更好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实现非车险业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