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态势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钱毅、副局长秦玉云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新态势,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规模和效益齐头并进,政策支持和载体抓手创新发力。

%title插图%num

图为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高山特色冷水稻成熟,当地群众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割。(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粮食产业呈现新态势

2021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

钱毅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各地落实财政资金46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840亿元,实施了8400多个项目,制定了286项优质粮食团体和地方标准,带动引领897个优质企业品牌建设,粮食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呈现出龙头骨干示范引领、广大企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今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了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重点聚焦主产区产粮大县,围绕粮食物流、加工、品牌建设、节约减损、产后服务等方向,支持地方补齐粮食流通短板弱项,壮大县域粮食产业经济。

钱毅表示:“我们在地方调研和与企业交流的时候,大家普遍感到,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的启动实施,‘两重’‘两新’政策在粮食领域落实落地,以及多项惠农兴粮利好政策带动下,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迎来新机遇,进一步增添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当前,我们正在谋划‘十五五’粮食流通工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课题。”

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为粮食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十四五”时期,粮食收购被摆在突出位置,我国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市场化收购,已成为粮食收购的“大头”,占到收购量的九成以上。

刘焕鑫表示,市场化收购,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政策性收储,包括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对相关品种组织各级各类储备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采取的市场化收购+政策性收储的政策,是符合国情、粮情的一项制度安排,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另外,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

刘焕鑫说:“从产业发展看,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以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区域性粮食经贸洽谈活动为载体,粮食产销衔接更加顺畅。粮食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竞相涌现,粮食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查测算,近三年粮食储存、加工、运输环节,粮食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具体来说,在储存环节,农户储粮的损失率是3%,这比10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在粮库储粮环节,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是水分、杂质减量等自然损耗,粮库储粮周期一般是3到5年。从粮食运输来看,损失率降低至0.8‰。从粮食加工来看,损失率降低至0.8%。

“我们的粮食储存管理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迈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秦玉云表示,“比如,在粮库储粮方面,大力推进现有仓房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目前在粮库已经广泛普及应用。”

另外,《小麦粉》《大米》《菜籽油》等国家标准的出台,能够引导企业合理掌握加工精度,提高粮油产品出品率,避免过度追求“精、细、白”,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

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每年举办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活动中,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推动一批优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粮食行业落地应用。

“以储粮技术为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启动了实施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将单项技术组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已经建立了30个技术应用示范点,将逐步增加到100个,覆盖7个储粮生态区。”钱毅表示,“另外,目前,我们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今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不断整合优化粮食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创新组织化协同化水平。”

刘焕鑫说:“当前,我们正在谋划‘十五五’粮食流通工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课题。下一步,我们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抓好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努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合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