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 低价营销不可取

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近来,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模式。在网约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该政策出台恰逢其时,将助力行业建立更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然而,叫停“一口价”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改变平台“低价”竞争的惯性思维,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今年8月,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模式,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此前,江西鹰潭、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多地也出台政策,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

“一口价”是网约车市场的一种计价方式,是指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系统根据预估里程、时长、实时路况等因素给出固定结算价格,无论堵车或改路,乘客均按此价格付费。该方式因价格较低、预期固定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然而,该方式却引来众多网约车司机不满。因该方式比普通订单价格更低,且在拥堵路段或路线调整导致公里数增多时,司机仍需接受此前的固定价格,这无疑推高了司机跑单的成本,可能还会造成司机辛苦跑完一单还亏钱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司机是网约车市场的关键一环,其利益受损会直接影响其服务的积极性,带来服务质量的下降。尤其在当前网约车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大批网约车司机与平台谈判的话语权较弱,面对如此待遇,其只能选择从其他(比如空调、车内卫生等)方面压缩成本,以保证正常开销,这会影响乘客的乘车体验。

此外,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受损还会使其与平台的矛盾纠纷不断,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这无疑会进一步影响客户的情绪和平台的声誉。长此以往,客户真正的获得感会大幅下滑,平台的品牌力也会受到冲击。因此,“一口价”的模式看似对平台和乘客有利,实际上从长期来看会带来司机、乘客、平台甚至市场的“多输”局面。

监管的真正目的不是干预行业竞争,而是要为行业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助力。叫停“一口价”本质上是监管部门在回应网约车司机心声的同时,真正保护各方主体的利益。只有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保证,网约车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叫停网约车“一口价”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改变平台低价竞争的思维惯性,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差异化竞争来赢得客户信任,比如鼓励中高端车型、场景化出行等定制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网约车行业还要摸索更合理、有效的定价机制,从更深层次保护各方利益,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