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则声明引发关注:有不法机构伪造“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技能鉴定专用章”,虚构“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公然制售“山寨证书”。这一事件折射出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乱象,再次提醒规范职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性。
“山寨证书”并非新鲜事物,从早先被曝光的“速成心理咨询师”,到如今的假冒“技能鉴定”,可谓花样翻新。不法分子往往瞄准热门行业,利用劳动者提升就业竞争力、寻求职业转型的迫切心理,伪造售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让劳动者蒙受经济损失,还扰乱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损害用人单位权益,更可能因虚假资质流入健康医疗等领域而引发公共安全风险,需从监管、引导与供给等多个层面共同完善应对之策。
强化监管,切断源头。市场监管、人社、公安等部门可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不法机构伪造公章、虚假宣传、非法制证等行为开展全链条打击。同时,动态关注新兴领域或热门行业的证书需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风险提示,让不法分子无所遁形。
筑牢防线,加强引导。有关部门可通过图解海报、社区讲座等方式加强宣传,普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曝光典型案例,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应提高警惕,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等官方渠道核查证书真伪。
疏堵结合,优化供给。在严厉打击非法行为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正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各地人社部门可推动企业、院校等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使人才评价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消除“山寨证书”的生存空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邹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