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加码“免税牌”,目标不只是购物中心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海南的吸引力,不只在于椰林树影的浪漫景致,也在于琳琅满目的免税购物体验。

一位刚在国庆长假归来的游客感慨道:“别人去看海,我每次去都要顺便购物,去体验不用出境就能买到高性价比的内心狂喜。”

这股“去海南,顺便购个物”的消费趋势,在最新数据中得到印证。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10月1日至10月8日),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金额达9.44亿元,购物人数12.29万人次,人均消费7685元,三项数据同比分别增长13.6%、3.2%和10%。

在免税购物消费的持续升温下,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对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进行新一轮优化升级,主要集中在扩大消费需求和丰富商品供给两方面。

随着多项政策叠加,海南的开放水平已今非昔比。在此背景下,外界不免产生疑问:此次优化,是否预示着周边地区的免税优势正在减弱?海南自贸港凭何吸引全球目光?

扩大消费需求

此次离岛免税政策的调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一部分。

根据规划,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届时,海南全岛将成为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管理制度。

封关后,零关税商品范围从21%扩大到74%,基本涵盖企业生产、加工、研发等环节所需的大部分产品,在岛内享惠主体之间可以免进口税收流通,加工增值达到30%的可免关税销往内地。

换句话说,封关后中国关境外货物进入海南基本零关税(美国商品不在《进口征税商品目录》内,也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货物从海南进入内地按规定交税,岛内商品自由流通。

这就表明,消费者在海南可以更多元地选购海量免税商品,在琼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进行运营,从而大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title插图%num
三亚国际免税城 图源:图虫创意

实际上,全岛封关并非一次简单的“开关”,而是一项分步骤、分阶段推进的系统工程。

在已完成前期政策储备与制度搭建的基础上,本次调整重点聚焦于扩大消费需求、丰富商品供给。

具体来看,离岛免税商品由45大类提高至47大类,增加宠物用品、可随身携带的乐器、微型无人机、小家电等商品;允许服装服饰、鞋帽、陶瓷制品等国内商品,进入离岛免税店销售;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最小年龄由年满16周岁调整为年满18周岁。

与此同时,允许离境旅客享受离岛免税政策,也为年内有离岛记录的岛内居民提供了不限次数的“即购即提”购物便利。

为何海南在这个领域拔得头筹?

从全国消费市场来看,尽管服务消费潜力巨大,却长期面临优质供给不足、开放程度有限等结构性矛盾。而探索消费新模式与新业态,推动海南从“旅游消费目的地”向“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升级,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到2025年,海南离岛免税品贸易要实现倍增。

财政部关税司副司长吴京芳在10月17日财政部召开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离岛免税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独有的财税政策,自2011年试点以来,财政部不断通过制度创新和调整优化激发海南消费市场活力。

数据显示,近5年来,离岛免税累计购物金额约1958亿元,购物人数约2858万人次,购物件数约2.4亿件。这意味着,离岛免税购物已成为海南旅游消费的增长极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名片。

%title插图%num
中国海南岛 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随着海南免税政策的持续升级,是否意味着会削弱其他地区作为免税购物目的地的优势?海南究竟凭借哪些独特优势来吸引全球的关注?

从现行制度来看,以香港为例,尽管两地都强调“零关税”,但香港除了对烟草、甲醇、碳氢油、含酒精酒类这四类物品进行征收消费税和关税,其他的都是免税的。

相比之下,虽然海南离岛旅客免税额度(每年10万人民币)高于香港(单次1.2万元人民币,入境口岸免税店额外购买人民币3000元免税),但其免税产品的范围目前仍不及香港。不过,随着海南免税产品的持续扩容,其消费吸引力也将逐步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真正的竞争力并不在于免税产品数量,而在于其独特的“零关税+加工增值免税”政策组合。根据规定,属于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在海南对含有进口料件的货物进行加工后,只要增值率达到或超过30%,其产品进入内地市场即可免征关税。

此举不仅能有效削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其产生的价格红利还将惠及整个产业链,最终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实惠的商品。

国家“试验田”

作为中国第二大岛和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是往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要冲,也是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区域枢纽,区位优势显著。例如,其4小时飞行半径即可覆盖亚洲21个国家和地区、全球47%的人口,具备辐射广阔市场的地理潜力。

得益于地理优势,海南自1988年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以来,一直承担着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要角色。2020年启动的自贸港建设,进一步将海南推向制度集成创新的前沿。

换句话说,国家想要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从要素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主动参与并塑造国际经贸新规则,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在这一顶层设计之下,推进全岛封关运作是关键一环。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凭借长期积累的先发优势,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具备全面竞争力;而海南则依托广阔的面积、丰富的政策资源,承担更深层次的制度探索任务。

%title插图%num
海南海口湾俯瞰城市 图源:图虫创意

更重要的是,海南不以香港擅长的转口贸易为重心,而是从产业趋势和自身出发,确定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

在今年7月,在国新办举行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委书记在会上表示,目前,四大产业占海南GDP的67%,5年来提高了13.7个百分点。

发布会还表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基于海南的比较优势,要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而封关运作之后,更有利于聚集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以今年4月,“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改革专场发布会上,与会发言人表示,将国外创新药械产品落地海南生产,在更早惠及中国患者的同时,大幅减低患者用药价格负担。

目前,海南与全球排名前30的跨国药械企业,如辉瑞、默沙东、强生、波士顿科学等有在特许药械产品引进、真实世界研究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默沙东、索诺瓦、吉利德、诺华、康哲、亚虹等在海南设立研发、贸易、生产等各类企业。

由此可见,海南自贸港的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打造免税购物中心,其核心在于依托“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吸引全球优质企业落户,成功孵化高端产业集群。

然而,现实的挑战依然存在,海南目前的经济体量仍相对有限,GDP总量尚未突破8000亿元。这样的基础条件,是否足以支撑其承担起建设高水平自贸港的国家战略重任?

白明认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意义远不止于实现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运输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数据的安全有序流动,还在于推动海南整体产业结构的系统性升级。

“产业升级与自贸港运转必须以人才为基石。因此,接下来还需要用足、用好税收等优惠政策,构建具有长期吸引力的制度环境,从而精准吸引高端人才与优质企业,完成从‘落地’到‘扎根’的转变,最终为海南的发展注入核心动能。”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