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乳业巨头蒙牛败诉,告他的正是老对手伊利。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25)苏民终519号)终审判决显示,蒙牛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原判为蒙牛、南京市江宁区蔡某某百货超市于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涉案不正当竞争行为,蒙牛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伊利经济损失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
这不是蒙牛第一次成为伊利的被告,也不是蒙牛首次因产品包装、装潢侵权被伊利告上法庭。2012年,伊利推出“QQ星营养果汁酸奶饮品”,该产品采用迪士尼卡通形象包装和3D立体维尼卡通瓶设计,吸引儿童消费者。其口味采用草莓和香蕉双口味组合,符合儿童偏好。
伊利独特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取得巨大成功,根据统计,那几年少儿乳制品里,QQ星排第二,仅次于爽歪歪。三年后蒙牛推出“未来星营养果汁酸奶饮品”,伊利同样因后者外观设计与前者相似对其发起诉讼。

2017年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蒙牛公司停止使用涉案产品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赔偿伊利公司经济损失200万元及合理开支15万元,同时判令北京某商贸有限公司停止销售涉案侵权产品。
双方在2008年奥运会赞助权争夺中曾爆发公开冲突,伊利指控蒙牛通过“饮料”类别赞助混淆乳制品合作伙伴身份,但未进入司法程序。历史报道显示,两家企业自2005年起多次因广告投放、价格战等发生摩擦,但多数未诉诸法律。
曾经的乳业一哥蒙牛,败诉或不是最大的危机来源。
“金典”与“精选牧场”之争
据公开资料显示,金典品牌由伊利集团于2006年创立,其核心产品线金典有机纯牛奶于2007年上市,是国内首款通过中国和欧盟双重有机认证的牛奶。该产品源自内蒙古呼伦贝尔有机牧场,采用A2β酪蛋白奶源技术,主打高端市场。
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在2013年曾在河南和山东等地试销,但直到2014年才正式上市,从上市时间来看,金典纯牛奶早于精选牧场7年。
据光明网等媒体报道显示,原告伊利诉称,涉案“金典”纯牛奶的商业标识构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包装、装潢,被诉产品“精选牧场”纯牛奶装潢与涉案装潢高度近似,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第一项,构成不正当竞争。

报道显示,伊利的诉求是要求判令蒙牛立即停止使用与涉案产品相同或近似的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之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索赔2000万元,同时要求蒙牛在《中国知识产权报》等纸媒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报道显示,对此蒙牛则认为其牧场和奶牛设计元素是牛奶领域常见设计方式,伊利金典纯牛奶的所有要素构成均符合一般公众对牧场的认知,不具有显著的独创性。其包装图形易被识别为乳业行业内常用的宣传图形,缺乏商标应有的显著特征,难以起到区分商品来源的作用。
《中国基金报》等媒体报道显示,江苏高院经审理查明后认为,乳制品牛奶的包装、装潢采用奶牛、牧场等设计元素虽然较为常见,但对各元素的具体表达方式、元素如何组合及排列布局、选用何种色彩及如何搭配等,均会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及效果,不能因涉案商品包装、装潢中含有常见的设计元素,即认为该包装、装潢缺乏显著性,不具有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伊利主张的涉案商品包装、装潢知名度的证据,能够形成证据链,能证明在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上市之前已经被其广泛宣传,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起到区分商品来源的作用。
报道显示,最终法院裁定蒙牛构成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商品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遂做出上述判决。蒙牛不服上诉,终审又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维持了原判。显然蒙牛并没有从“未来星营养果汁酸奶”的侵权判罚中吸取教训,再一次在老对手面前败下阵来。
领跑者变成追赶者?
蒙牛和伊利的知识产权纠纷或不止这些,作为中国的乳业双雄,两者的实力稳居国内乳业前二,且和第三位相比有较大优势,但两者的竞争总是充满话题性,从领导人到营销风格再到产品,一举一动都能牵动整个乳业市场。因为蒙牛和伊利都是内蒙企业,当地政府曾尝试化解企业矛盾。
1998年,四十岁的原伊利副总裁牛根生带领9名兄弟“出走”伊利,据公开资料显示,出走的原因有多个版本,结果是牛根生带着100万的积蓄另起炉灶成立了蒙牛。
蒙牛成立初期不是伊利的对手,直到2006年蒙牛一直都是伊利的追赶者。但2000年到2007年迎来牛根生的巅峰时刻,他愣是把蒙牛不断缩小和伊利的差距,2006年,蒙牛的营收162.46亿元,而伊利营收则是163.39亿元,两者营收差距已经不足1亿元。在牛根生的强势出击下,市场也对蒙牛抱有信心。果然在2007年,蒙牛成功反超伊利,这一年蒙牛的营收213.18亿元,伊利营收只有193.6亿元,一举反超伊利近20亿元。从此蒙牛由追赶者变为领跑者,和伊利的角色互换。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中国乳业陷入信任危机,这场危机也改变中国乳业的格局。为了自救,牛根生不得不引入中粮集团,中粮斥资61亿港元拿到蒙牛20%的股权,蒙牛保住了,但牛根生的话语权却被减弱。2011年牛根生辞去蒙牛董事会主席。也就是这一年,伊利营收374.5亿元,再度反超蒙牛的373.88亿元,虽然差距只有0.7亿元,却完成了对蒙牛的超越。
此前伊利和蒙牛相互竞合,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此后蒙牛再没有反超过伊利,反而被伊利不断拉大优势。2012年,伊利营收达到419.91亿,蒙牛营收是360.8亿,两者差距扩大到59亿。在此后这个差距不断拉大,在2015年,达到了110亿。2024年,伊利营收1158亿元,净利润84.53亿元,蒙牛同期营收886.7亿元,营收落后伊利271.3亿元。让市场大跌眼镜的是蒙牛净利润只有1.045亿元,同比暴跌97.83%,和伊利的净利润相比相差83.5亿元。
2025年上半年蒙牛依然未能走出颓势,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滑6.95%。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同期伊利营收达619.3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72亿元,是蒙牛的3倍有余。蒙牛财报中将营收下滑归咎于“原奶阶段性供给过剩、消费需求不及预期”的行业共性问题,这一解释虽符合当前乳业市场的整体环境,却难以掩盖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

从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来看,蒙牛想要再反超伊利已经愈发艰难。
并购失利,高毛利赛道遇阻
蒙牛被伊利不断扩大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奶粉业务的失利。奶粉作为高毛利产业,蒙牛和伊利作为乳业双雄,显然都会盯住这块大蛋糕。但蒙牛的奶粉业务和伊利完全不在一个体量。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蒙牛奶粉收入仅16.8亿元,伊利高达165.78亿元,十倍差距让蒙牛失去与伊利竞争高毛利率赛道的机会。上半年蒙牛奶粉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4%,不仅远低于伊利的27%也低于其他行业头部的规模,奶粉业务也未能成为蒙牛新的利润增长点。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蒙牛在奶粉业务上头是早早下场,布局相当激进。2013年斥资124.6亿元砸向雅士利,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蒙牛要稳坐中国的“奶粉之王”。没想到的是,雅士利发展却每况愈下,2013年雅士利营收38.9亿元,到了2016年营收只有22亿元。蒙牛把22.54亿元砍掉做商誉减值,连带当年亏损7.51亿元。雅士利在2022年退市,营收由2013年38.9亿元跌至退市前的16.35亿元,累计亏损超过50亿元。
蒙牛2019年甩卖君乐宝套现40多亿后,又花71亿收购贝拉米,只是那时候的贝拉米业绩已经出现下滑,蒙牛抱着希望进场,不曾想自己也未能救场,业绩依然持续下滑,财报显示,贝拉米被蒙牛收购前,2018年全年营收约为16亿元,随后一路缩水,2023年缩水至2.8亿元。
蒙牛在2025年的财报中披露,将对贝拉米商誉以及相关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拨备,预期对业绩直接影响38~40亿元。显然这次收购并不能称之成功。
现代牧业是蒙牛又一次出手,早在2013年蒙牛就斥资32亿港元收购现代牧业12.96亿股,成为现代牧业单一大股东,2017年,蒙牛再以18.73亿港元增持现代牧业16.7%的股权,总持股达56.4%,成为其实控人。没想到的是原奶价格从2021年一路下跌,导致现代牧业2024年亏损14.17亿元。蒙牛在财报中称现代牧业的亏损,导致蒙牛减少利润8.27亿元。
这几次商誉减值都是蒙牛主动提出,这也被业内人士解读为“轻装上阵”,是提前风险出清。这导致的利润大幅下滑,是蒙牛的战术性撤退。用主业现金流喂养技术野心,赌的是未来十年全球食品工业的话语权。此刻蒙牛要承受更多的业绩压力,或正是如此,蒙牛的股价维持了稳定。
蒙牛寄予厚望的贝拉米和现代牧业的并购失败都造成了商誉减值,2024年,蒙牛对贝拉米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综合影响达到39.814亿元,对现代牧业的商誉减值与亏损影响达到3.487亿元。
液态奶是蒙牛的主要营收构成,占总营收的近八成,但2025年1 – 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下滑7.5%,这对过于依赖液态奶的蒙牛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伊利虽然液态奶占比也过半,但其高毛利的奶粉业务等优势,让蒙牛短期内难以反超。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无忌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