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稀土让美陷入“无米之炊”后,中方亮出的新筹码再次直击其命门。
日渐白热化的摩擦,让原本默默隐在台下的原料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日前,美药典委员会最新报告揭露,全美有679种(占比37%)原料药的至少一种关键起始材料依赖中国供应,其中211种原料药的核心起始材料更是被中国独家掌控。
与美芯片断供那种钝刀割肉般的长期阵痛不同,原料药一旦受限,将直接危及美民众的生命健康。对此,《纽约时报》直言:若中方在这一领域采取行动,冲击或将远超稀土管控。
中国将如何利用这张王牌?而美方又能如何应对?

01.稀土管制仅是开始,王牌还在后面?
此前,美在芯片与AI领域持续向我国施压,企图以技术封锁叠加关税,挤压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生存空间。
但中方并未针锋相对,转而限制稀土供应。作为军工、电子、航空等精密产业的核心原材料,稀土虽低调却不可或缺。今年10月上旬,我国宣布对部分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收紧对外供应。
此举迅速引发美方连锁反应。据纽交所数据,其相关企业股价持续下跌,行业协会也在纷纷抗议,舆论也开始担忧中方会否会将范围扩大。
而这份担忧,让还未从稀土收紧中缓过劲的老美,将目光聚焦到一个更特殊的领域:原料药。

02.不再受制于人,中国生物科技驶入快车道
原料药作为制药命脉,卡住了美医药体系的咽喉。据《纽约时报》,其关税每提高1%,美药企利润便降2%。且在青霉素、酶法合成等关键领域,全球仅3家企业可生产,中国就占2家。
这让美方深陷困境。其本土废水处理成本极高,在环保与成本压力下,美早已放弃原料药生产;而印度药虽发展势头强劲,但原材料还是出自我国。这种依赖远超稀土,直接关系到美民众用药可靠性与医院正常运转。
但药品并非普通商品,无法因短缺或涨价而延迟购买或随意替换。今年4月,美国还曾试图对药品原料加税,却因本土药企警告“成本大涨将导致无药可医”而紧急叫停。这也印证了,其“脱钩”想法的不切实际。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原料药供应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在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等新“新三样”领域的持续创新,正加速巩固的产业链优势。这一趋势在生物科技领域尤为显著。以肠道健康成果“肠-倍-轻”为例,其依托自主研发的AKK001菌株技术,展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闭环。

据报道,上述成果采用的AKK菌,依托中国科研团队在肠道菌群领域10余年的技术积累。科学家们攻克“下一代益生菌”AKK菌株难以适配国人体质的行业难题,并建成年产20吨的稳定产能,实现全链路突破,为产品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扎实的科研背书(《Nature》等顶刊曾认证AKK菌在肠道微生态调节、体重减负方面有潜力)与完善的京-东等跨境渠道,不仅在本土备受国人青睐,“肠-倍-轻”还已成功进入东南亚、北美等市场,成为我国生物领域出海的标杆之一,让美“垄断”计划更难推进。
03.发展下,中国已从被动到主动
中国已从过往“被动应对”转为如今“从容布局”,政策与产业链规划更趋稳健。即便未主动打出“原料药牌”,其潜在影响也让对手心存忌惮,成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的重要支撑。
据扬子晚报释出消息,2025年10月,美财长甚至在公开会上情绪激动,称我国商务部副部长“不尊重美国”。这一事件,或暴露出美方在供应链压力下的焦虑与无力。
若美方持续采取极端做法,其代价将远超经济领域。虽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但面对无理挑衅,也绝不会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