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二十届四中全会解读 以“定力”“连续性”塑造发展新确定性

李湛系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title插图%num

搜图

李湛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一、整体来看,此次全会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

此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大的信号,是中国在复杂国际格局与经济转型关口上,依然保持政策的“定力”和方向的连续性。全会既是“十四五”收官的总结会,也是“十五五”蓝图的开篇会。会议把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绿色转型、制度型开放等核心词再次系统化,表明中国的发展逻辑正从“应对不确定”转向“塑造新确定”。这意味着宏观政策仍将以稳为主、以质取胜,为市场预期提供了清晰锚点。

二、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您如何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有哪些经验值得延续到“十五五”时期?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全球通胀与产业链重组背景下仍保持中高速增长,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创新投入占GDP比重持续上行,数字经济与绿色产业快速崛起。更重要的,是国家治理能力在危机中实现了“体系升级”——宏观调控更灵活、区域协调更高效、产业政策更具穿透力。可延续的经验有三:一是稳中求进的政策框架行之有效;二是创新驱动和实体经济结合的方向正确;三是高水平开放与国内大循环互促的战略清晰。

三、全会强调,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您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能”?对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怎么看?

中国的经济韧性更多体现在结构层面:产业链完整、内需市场庞大、政策空间充足、金融体系稳健。即使在房地产下行与外需放缓之际,新能源、电子、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依旧维持高景气度。潜能则来自新型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释放——AI、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正成为未来五年的增长源。综合判断,中国的长期增长中枢有望维持在4.5%–5%左右,通胀与失业率保持低位,宏观稳定性在主要经济体中相对突出。

四、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这种复杂局势,您如何看待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机遇和不确定因素?

“十五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一是新科技革命驱动新产业周期;二是绿色转型创造新市场与新投资;三是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结构性红利。风险主要包括:全球地缘政治波动、贸易与技术壁垒升级、人口老龄化加速、地方债与房地产调整拖累财政空间。总体而言,战略机遇期仍在,只是更具“结构性”——政策与资本都将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

五、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您如何看待实体经济在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哪些行业有望成为新的支撑力量?

全会再次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增长的再定位。未来五年,实体经济将在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体系重构中发挥主导作用。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储能与电网改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将成为支撑力量。它们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强化产业链安全,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被反复强调,您如何看待未来科技发展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对公募基金而言,如何更好地参与科技创新周期?

科技创新是“十五五”的增长核心。从“自主可控”走向“引领变革”,中国的科研与产业体系正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公募基金可通过三条路径参与:一是深耕科技制造赛道,聚焦AI、半导体、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科技-产业-政策”共振周期;二是发展中长期资金产品,成为“耐心资本”;三是加强产业研究能力,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形成信息与资源共享机制。科技投资的关键,不是追热点,而是识别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临界点。

七、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您如何看待“绿色转型”对能源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哪些行业或资产将直接受益?

绿色发展正成为新的宏观底色。能源结构将从“以煤为主”转向“清洁多元”,新能源、储能、电动车、氢能、节能设备等板块迎来持续投资期。资本市场方面,绿色产业链的政策确定性强、投资周期长,将成为配置的重要方向。绿色债券、碳交易、ESG基金等工具也将快速扩容。长期来看,绿色转型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资本结构重构的过程,绿色资产将成为新时期的核心定价锚。

八、根据全会内容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接下来,您认为哪些产业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结合全会精神和当前结构趋势,未来五年具备持续成长空间的产业包括: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机器人、材料)、新能源与储能、数字基础设施(AI、云计算、6G)、绿色建筑与循环经济、生命健康与养老服务业。这些领域既契合国家战略,又具备产业成熟度提升和资本市场承接度高的特征。简而言之,“科技+绿色+制造+民生”将构成未来中国经济的四大增长支柱。